《送和蕃公主》
时间: 2025-01-01 11:45: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和蕃公主
作者:张籍 〔唐代〕
塞上如今无战尘,
汉家公主出和亲。
邑司犹属宗卿寺,
册号还同虏帐人。
九姓旗幡先引路,
一生衣服尽随身。
毡城南望无回日,
空见沙蓬水柳春。
白话文翻译:
如今边塞已经没有战争的烟尘,汉朝的公主出嫁和亲。地方官员依旧属于宗卿寺,册封的名号还与敌人的帐篷里的人相同。九姓的旗帜先行引路,她一生的衣服都随身而来。毡城南望着没有回归的太阳,空见沙蓬和水柳的春景。
注释:
- 塞上:指边境地区,通常是指北方边塞。
- 战尘:战争的尘土,指战争带来的动荡和纷扰。
- 和亲:古代为了维持和平,公主嫁给敌方首领的政治行为。
- 邑司:地方官员。
- 宗卿寺:指宗族的庙宇,表示公主的家族背景。
- 九姓旗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部落,象征着多民族的联合。
- 毡城:指用毡子搭建的城,形象化表达边塞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籍,字德润,号宗之,唐代诗人,生于大历年间。其诗作多以边塞、军事为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朝,背景是在与少数民族的和亲政策下,公主出嫁的情景。张籍通过描述公主出嫁的仪式,反映了国家对外的和平愿望和边塞的安宁,同时也隐含了对边塞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送和蕃公主》是一首通过描写汉家公主出嫁和亲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与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全诗以公主出嫁为线索,逐句展现了周边环境与情感的交织。开头两句“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直接点明了主题,反映出战乱已平息,和平的到来让和亲成为可能。中间部分则通过描写地方官员与公主的身份来反映出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最后两句“毡城南望无回日,空见沙蓬水柳春”则将情感推向高潮,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与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春光的向往。
整首诗在抒情上兼具历史感与时代感,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让读者感受到那一时代的复杂性与人们的情感纠葛,既有对和平的期盼,也有对命运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塞上如今无战尘:描绘出边塞已无战争,气氛开始安宁。
- 汉家公主出和亲:公主出嫁,象征着两国的和平。
- 邑司犹属宗卿寺:地方官员仍然受宗族影响,反映了政治结构。
- 册号还同虏帐人:和亲的名号与敌人相同,显示了文化的交融。
- 九姓旗幡先引路:多民族共同参与,体现了和亲的盛大场面。
- 一生衣服尽随身:公主的随身物品,表达了她的身份与地位。
- 毡城南望无回日:对未来的迷茫与对故土的思念。
- 空见沙蓬水柳春:春天的景象,却显得空虚,反衬内心的孤寂。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描绘和平与战争的对比,强调和亲的重要性。
- 象征:公主象征着和平,毡城象征着边界生活的艰辛。
- 意象:沙蓬与水柳构成的春天意象,表现出一种凄凉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和亲这一主题,表面上是为了和平,实际上展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反映出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未来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塞上:象征边疆,代表着战争与和平的交替。
- 公主:象征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 毡城:象征边塞的生活环境,隐含着艰苦的现实。
- 春:象征希望与新生,但在这里却显得苍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战争的痛苦
- B. 和亲与和平
- C. 边塞的美丽
-
诗中提到的“九姓旗幡”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多民族的合作
- C. 个人的命运
-
“毡城南望无回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迷茫
- B. 对故土的怀念
- C. 对和平的渴望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 李白《行路难》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边塞风光,但更侧重于壮丽景色与理想追求。
- 《别董大》: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体现个人与社会的联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