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燕国相公挽歌二首》

时间: 2025-01-01 11:33:40

文若为全德,留侯是重名。

论公长不宰,因病得无生。

大梦依禅定,高坟共化城。

自应怜寂灭,人世但伤情。

共美持衡日,皆言折槛时。

蜀侯供庙略,汉主缺台司。

车马行仍止,笳箫咽又悲。

今年杜陵陌,殄瘁百花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燕国相公挽歌二首
作者:李嘉祐

文若为全德,留侯是重名。
论公长不宰,因病得无生。
大梦依禅定,高坟共化城。
自应怜寂灭,人世但伤情。

共美持衡日,皆言折槛时。
蜀侯供庙略,汉主缺台司。
车马行仍止,笳箫咽又悲。
今年杜陵陌,殄瘁百花迟。

白话文翻译

这首挽歌表达了对故人的追悼与哀痛。首句提到文采如同德行,留侯的名字为人所称道;接着说论功行赏却未能长久,因病而未能长生。大梦中人如同禅定一般,安息在高坟之上,令人感慨万千。人世间的悲伤与寂灭,让人心生怜悯。

接下来的句子提到共美的日子,大家都在叹息折损的日子。蜀侯的庙宇被供奉得不够完善,汉主缺乏台司的支持。车马停止行进,笳箫声中透着悲伤。今年杜陵的道路上,百花已然凋谢,显得格外迟缓。

注释

  • 全德:指文采和品德的完美结合。
  • 留侯:指汉初的留侯刘邦,因其功勋卓著而被称道。
  • 高坟:指故人的墓地。
  • 蜀侯:指蜀汉的相关人物,可能是诸葛亮或其他。
  • 杜陵:地名,杜陵是指杜甫的故乡,象征着哀伤的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嘉祐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多样,常常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与怀念。

创作背景

这首挽歌是在对某位故人的追悼中所作,反映出作者对逝去的历史以及人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友人的怀念。

诗歌鉴赏

《故燕国相公挽歌二首》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逝者的无尽怀念。诗中通过对留侯的评价,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追思。在这首诗中,作者以“文若为全德”开篇,直接引出对逝者的品德与才华的赞美,表现出一种崇高的敬意。

接下来的句子中,作者以“因病得无生”表达了对生命脆弱的感慨,揭示了生死之间的无奈。通过“大梦依禅定,高坟共化城”的意象,诗人把逝者的安息与世间的喧嚣进行对比,突显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纷扰之间的矛盾。

再到后半部分,诗人用“蜀侯供庙略,汉主缺台司”反映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人事冷暖的感触,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与对现实的失望。最后以“今年杜陵陌,殄瘁百花迟”收尾,既是对自然的感慨,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文若为全德,留侯是重名:赞美留侯的才华与品德,表明人们对他的称道。
  2. 论公长不宰,因病得无生:说明尽管有能力,但因身体原因未能长期活着。
  3. 大梦依禅定,高坟共化城:逝者在高坟中安息,仿佛进入了禅定的境界。
  4. 自应怜寂灭,人世但伤情:对逝者的安息感到怜悯,而人世间的离别令人伤痛。
  5. 共美持衡日,皆言折槛时:在美好的日子里,人们却因折损而感到惋惜。
  6. 蜀侯供庙略,汉主缺台司:历史的英雄虽有庙宇供奉,却仍显得不够。
  7. 车马行仍止,笳箫咽又悲:车马停下,笳箫的声音中传出悲伤。
  8. 今年杜陵陌,殄瘁百花迟:杜陵的春天已迟,花朵凋零,象征着哀伤的气息。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文若为全德,留侯是重名”中的对仗工整。
  • 比喻:将逝者的安息比作禅定,暗示一种超脱的境界。
  • 拟人:通过“笳箫咽又悲”赋予乐器情感,增强了哀伤的气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深刻的历史感、对逝者的怀念和对人世无常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友人的哀悼,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悲凉与哲思。

意象分析

  • 高坟:象征着逝去的生命与安息的地方,代表了对逝者的尊重。
  • 笳箫:代表悲伤的音乐,增强了诗的哀悼氛围。
  • 杜陵陌:作为地名,承载着诗人对故乡的情感和对逝去春天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留侯”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刘备
    • B) 刘邦
    • C) 诸葛亮
      答案:B) 刘邦
  2. 诗中提到的“高坟”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循环
    • B) 逝者的安息
    •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B) 逝者的安息
  3. “笳箫咽又悲”中的“笳箫”指代什么?

    • A) 欢乐的乐器
    • B) 悲伤的乐器
    • C) 战争的乐器
      答案:B) 悲伤的乐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
  • 《春望》:杜甫的诗作,表现了对时局的感慨与对故人的怀念。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与李嘉祐的挽歌,前者表现出豪放与对人生的洒脱,后者则更显沉重的哀思,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嘉祐诗集》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