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杨君谦致政赋此以致健羡十五首 其一 沈周 〔明代〕 当场拂袖便南行,一著孤高更觉清。初拟热官移教授,思量犹自累瓢声。
白话文翻译:
在众人面前拂袖而去,毅然南行,这种孤高的行为更显得清高。最初打算从繁忙的官职转任教授,但仔细思量,这样的转变仍然会受到世俗名声的牵累。
注释:
- 当场拂袖:形容在众人面前决然离去的样子。
- 南行:指向南方行进,这里可能指杨君谦离开官场,回归故乡或隐居。
- 一著孤高:一著,即一步,这里指一次行动;孤高,指行为高洁,不随流俗。
- 热官:指忙碌而有权势的官职。
- 移教授:指从官职转任教授,教授在古代指学官或教书。
- 累瓢声:瓢声,指名声;累,牵累,这里指名声带来的负担。
诗词背景: 沈周(1427-1509),明代著名画家、诗人,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沈周的诗画皆有很高的成就,尤以山水画著称。这首诗是沈周听说杨君谦辞官归隐后所作,表达了对杨君谦高洁行为的羡慕和对其选择归隐的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杨君谦辞官归隐行为的赞赏和理解。首句“当场拂袖便南行”描绘了杨君谦在众人面前决然离去的形象,展现了其不羁的性格和高洁的品质。次句“一著孤高更觉清”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行为的孤高和清高,使读者感受到杨君谦的超凡脱俗。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杨君谦选择的理解,即使从繁忙的官职转任教授,也难以摆脱世俗名声的牵累,暗示了归隐的必要性和高尚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沈周对高洁人格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 首句通过“当场拂袖”这一动作,形象地描绘了杨君谦决然离去的姿态,展现了其不随流俗的个性。
- 次句“一著孤高更觉清”用“孤高”形容杨君谦的行为,强调了其超凡脱俗的品质,“更觉清”则表达了诗人对此行为的高度赞赏。
- 后两句“初拟热官移教授,思量犹自累瓢声”表达了诗人对杨君谦选择的理解,即使从繁忙的官职转任教授,也难以摆脱世俗名声的牵累,暗示了归隐的必要性和高尚性。
修辞手法:
- 比喻:“累瓢声”比喻名声带来的负担。
- 拟人:“当场拂袖”赋予动作以人的情感,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赏和理解杨君谦辞官归隐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深刻洞察。
意象分析:
- “当场拂袖”:形象地描绘了杨君谦决然离去的姿态,展现了其不随流俗的个性。
- “孤高”:形容杨君谦的行为,强调了其超凡脱俗的品质。
- “累瓢声”:比喻名声带来的负担,暗示了归隐的必要性和高尚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当场拂袖便南行”描绘了杨君谦怎样的行为? A. 随波逐流 B. 决然离去 C. 犹豫不决 D. 安于现状 答案:B
-
“一著孤高更觉清”中的“孤高”指的是什么? A. 孤独寂寞 B. 超凡脱俗 C. 高高在上 D. 孤立无援 答案:B
-
诗中“累瓢声”比喻什么? A. 名声的荣耀 B. 名声的负担 C. 名声的传播 D. 名声的消失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辞官归隐的愿望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和超脱。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沈周的这首诗都表达了辞官归隐的主题,但陶渊明的诗更多地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而沈周的诗则更多地强调了归隐的高洁和超脱。
参考资料:
- 《沈周诗集》:收录了沈周的诗歌作品,是研究沈周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明代文学的发展和沈周的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