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叠 其三》

时间: 2025-01-19 17:26:14

草户柴门野老居,恍然疑执化人裾。

不知身在花阴卧,但见亭台似积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草户柴门野老居,恍然疑执化人裾。不知身在花阴卧,但见亭台似积苏。

白话文翻译:

在乡间的草屋和柴门中,住着一位野老,恍惚间似乎看见他是个仙人。不知自己身在花影下休息,只见那亭台像是装满了绿草。

注释:

  • 草户:指用草搭建的房子,形容乡村的简陋居所。
  • 柴门:用柴木做的门,表示简朴的生活。
  • 野老:指乡间的老人,常常与隐逸生活相联系。
  • 恍然:恍惚、神志不清的样子。
  • :握住、抓住。
  • 化人:指道教中的仙人,有超凡脱俗的意味。
  • 花阴:花木投下的阴影,常用来形容清幽的环境。
  • 亭台:指园中的建筑,通常用于休息和观赏风景。
  • 积苏:形容草木茂盛,生机盎然。

典故解析:

诗中“化人”一词与道教文化息息相关,强调了隐士生活的超脱和追求。隐士多寄情于山水,生活简朴却内心富有,展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梦得,号青山,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一生致力于诗文创作,以豪放派和婉约派并重的风格著称,作品富有哲理性、情感深邃。

创作背景: 《四叠 其三》是刘克庄在隐逸生活中创作的,反映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宋代社会动荡,诗人常以自然为寄托,表达对人世纷扰的逃避。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乡间的隐居生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宁静的向往。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画面,草屋、柴门、野老构建了一个与世无争的生活场景。诗人“恍然疑执化人裾”的描写,蕴含了他对超脱世俗的思考,似乎在表达理想中的隐士生活,令人向往。接下来的“但见亭台似积苏”,则转而描绘自然景色,强调了美丽的环境和无忧的心境。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意象中,流露出淡淡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草户柴门野老居:描绘出简朴的乡村生活,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恍然疑执化人裾:表达了诗人对超凡境界的向往,似乎在暗示隐士的理想状态。
    • 不知身在花阴卧:突出了诗人对当前状态的迷茫,仿佛在花影下沉醉。
    • 但见亭台似积苏: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生机,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和。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亭台比作“积苏”,形象生动地传达了清新自然的意境。
    • 拟人:在“恍然疑执化人裾”中,赋予了化人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隐逸生活和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逃避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 草户:象征着质朴和隐逸的生活。
  • 花阴:代表着清幽宁静的环境,给人以安宁的感觉。
  • 亭台: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草户”指的是: A. 城市的高楼
    B. 乡间的简陋居所
    C. 豪华的别墅
    D. 宫殿

  2. “恍然疑执化人裾”中的“化人”指的是: A. 普通人
    B. 仙人
    C. 僧人
    D. 学者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A. 生活的繁华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历史的追溯
    D.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但更强调了秋天的静谧与自然的变化。与刘克庄的《四叠 其三》相比,王维的作品更富有哲理性和情感深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克庄的文学研究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