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游石湖
原文展示:
几年飞梦越来城,
试扣柴荆恰快晴。
松菊正酬闲客意,
烟波真似主人情。
黑头据要方行志,
绿野当年浪得名。
我亦邻乡值桑柘,
访公非为忆莼羹。
白话文翻译:
几年来的梦境,仿佛飞越了这座城市,
我轻轻推开柴门,正好遇上晴朗的天气。
松树和菊花正好迎合闲客的情趣,
烟波浩渺,真像是主人热情的情怀。
黑头(指老者)正准备前往某个地方追寻理想,
而绿野(指自然)在那年曾因风浪而出名。
我也是邻村的,正值桑树和柘树的季节,
来拜访朋友,并不是为了怀念美味的莼菜羹。
注释:
- 飞梦:象征梦境、理想的飞翔。
- 柴荆:指用柴木和荆条做的门。
- 松菊:松树和菊花,常用来象征高洁的志趣。
- 烟波:水面上的烟雾和波浪,形容湖面的景象。
- 黑头:可能指老者或有智慧的人。
- 绿野:指绿意盎然的田野,代表自然。
- 桑柘:桑树和柘树,代表乡间的自然景物。
- 莼羹:用莼菜做的羹,代表一种美食,常用来引发对故乡的怀念。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张镃(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才情出众,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脱俗。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张镃游历石湖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在宋代,文人雅士常常游览名胜,以诗寄情。
诗歌鉴赏:
《游石湖》是一首表现作者游览石湖时心境的诗。全诗从游览的情景入手,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与人际的温情。开篇的“几年飞梦越来城”,道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仿佛梦中飞越城市,表现了对现实的逃避与对理想的执着。接着,“试扣柴荆恰快晴”,展现了作者在晴朗天气中,轻松愉悦的心情,柴门的推开象征着进入一种宁静的境界。
中间两句“松菊正酬闲客意,烟波真似主人情”生动描绘了湖边的松菊与烟波,松菊象征高洁的志趣,而烟波则传达出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后半部分则从个人的情感出发,提到“黑头据要方行志”,表达了老者追求理想的决心,接着再提“绿野当年浪得名”则表现了自然的壮丽与昔日的辉煌。最后两句更是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友情的珍视,拜访并不是为了怀念美食,而是为了重温友谊的温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湖光山色,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诗人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几年飞梦越来城”:表达了对城市生活的逃避,寄托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向往。
- “试扣柴荆恰快晴”:描绘了作者在晴朗的日子里,轻松推开柴门的情景。
- “松菊正酬闲客意”:松树和菊花在此时显得格外迎合游人,体现了一种闲适的情趣。
- “烟波真似主人情”:烟波浩渺如同主人的热情,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共鸣。
- “黑头据要方行志”:指老者追求理想的坚定决心,象征着人生的追求。
- “绿野当年浪得名”:回忆自然的美丽与往昔的荣耀,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
- “我亦邻乡值桑柘”:自谦地提到自己也是邻乡人,增强了亲切感。
- “访公非为忆莼羹”:强调访友的目的并非怀念美食,而是重温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烟波真似主人情”,将自然景象与人情对比,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松菊”与“烟波”,形成整齐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与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暗含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情感基调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友人的思念。
意象分析:
- 松菊:象征高洁的品德与志趣,反映了诗人的情操。
- 烟波:代表湖面宁静的美好,暗含人与自然的和谐。
- 黑头:象征智慧和追求理想的决心,寄托了对人生的思考。
- 绿野:象征自然的丰饶与美丽,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情。
- 桑柘:代表乡村的自然风光,体现了对故乡的眷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松菊”象征什么? A. 友谊
B. 高洁的志趣
C. 美食 -
诗人为何拜访朋友? A. 为了怀念莼羹
B. 为了重温友情
C. 为了游玩 -
“几年飞梦越来城”中的“飞梦”指的是什么? A. 对现实的逃避
B.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C. 对城市的厌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 王维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张镃的《游石湖》与王维的《山中杂诗》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作品,但张镃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孤寂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