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
作者:王韶生
红尘不到。白石清泉随起卧。
修竹成林。一寸清虚一寸心。
电光石火。觉岸回头何不早。
强自心宽。偷得浮生半日闲。
白话文翻译:
红尘的纷扰无法到达此处,我愿在白石清泉旁安然卧去。
修竹成林,心中一寸清虚便有一寸宁静。
如电光石火般的瞬间,我感到岸边回头何必太晚。
我努力让自己心宽体胖,偷得浮生片刻的闲暇。
注释:
字词注释:
- 红尘:指世俗的纷扰与烦恼。
- 白石清泉:意指清澈的泉水与洁白的石头,象征清净的环境。
- 修竹:指高大挺拔的竹子,常象征高洁的品格。
- 清虚:心灵的清净与空灵。
- 电光石火:形容极快的瞬间。
- 回头:指反思或回忆过去。
- 强自心宽:努力使内心宽广。
- 浮生:指短暂的生命。
典故解析:
- 白石清泉:可追溯至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寄情,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渴望。
- 修竹:古代文人常以竹自喻,寓意高洁与坚韧。
- 电光石火:成语比喻瞬息万变,出自《庄子·齐物论》,用以形容事物变化的迅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韶生(1878-1936),字子舫,号百川,近现代著名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致与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脱俗,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韶生生活的动荡时期,反映了他对世俗纷扰的逃避心理及对内心宁静的向往,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闲适生活的珍视。
诗歌鉴赏:
此诗以清新脱俗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红尘的超脱。开篇“红尘不到”,以简练的笔触揭示了诗人所处的心境:远离世俗的纷扰,寻求内心的安宁。接着“白石清泉随起卧”,则描绘了一个理想的隐居环境,清泉与白石相得益彰,象征着诗人理想中的清净生活。
“修竹成林”一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与坚韧,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清澈与坚强。接下来的“电光石火”则展现了人生的瞬息万变,告诫人们要及时把握生活的美好。
最后两句“强自心宽,偷得浮生半日闲”,道出了诗人对心境的调适与对短暂时光的珍惜,表达了他在繁忙生活中寻求片刻闲暇的愿望。整体来看,诗歌清雅而富有哲思,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红尘不到:表明对世俗的避让与拒绝。
- 白石清泉随起卧:以自然景象作为栖息之所,体现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 修竹成林:以竹子象征高洁,表达内心的宁静。
- 一寸清虚一寸心:心灵的宽广与清净成正比。
- 电光石火:暗示人生短暂与瞬息万变,提醒珍惜当下。
- 觉岸回头何不早:反思人生,感叹时光的流逝。
- 强自心宽:强调自我调适与心态的宽容。
- 偷得浮生半日闲:珍惜生活中的闲暇时光,享受片刻的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石清泉”比喻理想的生活环境。
- 对仗:如“强自心宽”与“偷得浮生”形成对称。
- 排比:使语言更具韵律感,增强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与内心的宁静,表达了对世俗烦恼的超脱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是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尘:象征世俗的纷扰。
- 白石清泉:象征清净的生活环境。
- 修竹:象征高洁与坚韧。
- 电光石火:象征人生的瞬息万变。
- 浮生:象征短暂的生命与时光。
每个意象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诗人对传统道德与生活态度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红尘”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自然景象
B. 世俗纷扰
C. 内心的宁静 -
“修竹成林”中的“修竹”象征什么?
A. 生命的短暂
B. 高洁与坚韧
C. 自然的美丽 -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然的描绘
B. 对世俗的超脱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C. 对人生的无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现对自然与自由生活的向往。
- 杜甫《春望》: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心境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王韶生的《减字木兰花》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在探讨内心的宁静与生活的短暂,但王韶生更偏重于自然的描绘与哲理思考,而李清照则更多表达个人情感与对往事的追忆。
这种对比展现了两位诗人在艺术表现与情感表达上的不同侧重,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解。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韶生诗词集》
- 《古诗词意象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