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 自遣
作者: 陈世祥 〔清代〕
忆春无几。愁到而今今夏矣。
万顷寒云。夏已赊秋二十分。
愁怀抖乱。晴雨难凭谁可断。
雨意如疑。点滴都无丝又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回想春天的时光已经不多,愁绪已经延续到今夏。眼前万顷的寒云,夏天已近尾声,秋天又将来临,愁苦的心情无法平复,晴雨之间更是难以分辨。细雨轻落,不禁令人怀疑,这样的雨又算得上什么呢?
注释:
- 忆春:回忆春天。
- 无几:不多,指春天的时光已经不多。
- 愁到而今:愁苦延续到现在。
- 万顷寒云:形容天空中大片的阴云,寒冷的感觉。
- 赊秋:意指秋天即将来临。
- 愁怀抖乱:愁苦的情绪纷乱不堪。
- 晴雨难凭:晴天和雨天难以判断。
- 雨意如疑:雨水的意向让人感到疑惑。
- 点滴都无丝又丝:形容细雨如丝般轻柔,似乎又没有。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诗中对春夏秋三季的感慨反映了古代诗人对季节更迭的敏感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世祥,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词多表达个人情感与对自然的观察,风格细腻而富有感情。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春末夏初之际,诗人或许正值人生的某种困境,故而借助季节的变迁来抒发内心的愁苦与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减字木兰花 自遣》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开篇“忆春无几”,以简洁的词句勾勒出对春天的怀念,随即转入对当前夏季的愁思,展现出一种无奈的情绪。诗中的“万顷寒云”不仅仅是对天气的描写,更是内心愁苦的外在体现,反映出诗人心境的阴郁。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感慨“愁怀抖乱”,表现出内心情绪的复杂与难以平复。晴雨难以分辨,既是对自然天气的描写,也象征着心情的迷茫与无助。而结尾“点滴都无丝又丝”,则通过细雨的意象,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细雨如丝,却显得无奈又空灵,寓意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叹与思索。
整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共鸣。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深刻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愁苦,体现了清代诗人对于生命的细腻观察与情感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忆春无几:回忆春天的日子已经不多,暗示时光流逝。
- 愁到而今今夏矣:哀伤的情绪已延续至今夏,表现了心中的愁苦。
- 万顷寒云:广阔的阴云笼罩,象征着压抑的心情和即将到来的秋季。
- 夏已赊秋二十分:夏天即将结束,秋天就要到来,时间的流逝愈加明显。
- 愁怀抖乱:内心的愁苦如同风中的花瓣,难以安定。
- 晴雨难凭谁可断:晴天和雨天的变化让人难以捉摸,象征着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 雨意如疑:细雨的回落令人困惑,似乎在反映内心的迷惘。
- 点滴都无丝又丝:细雨落下,虽如丝般轻盈,却又显得无奈与空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寒云”比作愁苦的象征,深化情感。
- 拟人:将雨意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诗中“晴雨”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春夏秋的更替,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人生愁苦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生机与希望,诗人对春天的怀念。
- 寒云:象征忧愁与压抑的心情。
- 雨:细腻而柔弱,暗示内心的复杂情感与迷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季节变化是哪个?
A. 春夏秋冬
B. 春夏
C. 夏秋 -
“愁怀抖乱”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无奈与愁苦
C. 平静 -
诗中“万顷寒云”是指什么?
A. 天空中的晴天
B. 阴郁的天气
C. 美好的时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菩萨蛮》
诗词对比: 可以将陈世祥的《减字木兰花 自遣》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后者则更多表现对爱情的思念与忧伤。两者虽主题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清代诗人细腻的情感与自然的呼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