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减字木兰花 读须溪词
原文展示:
倚楹万虑,总被孤城潮打去。
野庙荒原,犹说临安看上元。
送春良苦,谁遣风沙暗南浦。
春亦堪怜,去到天穷地尽边。
白话文翻译:
靠在窗边思虑万千,终究被孤城的潮水冲走。
荒凉的庙宇和原野,仍然提起临安的上元佳节。
送走春天的苦涩,谁让风沙在南浦暗自吹拂。
春天也是可怜,直到天地的尽头。
注释:
- 倚楹:倚靠在窗柱上。
- 孤城潮:指孤独的城市被潮水冲刷,象征思念和孤独。
- 野庙荒原:荒凉的庙宇与原野,暗示衰败与失落。
- 上元:指元宵节,象征团圆与欢乐。
- 南浦:指南方的水边,可能是思乡之情的寄托。
- 天穷地尽:形容尽头的地方,表示无尽的思念。
典故解析:
“临安”是古代杭州的别称,以其繁华著称。上元节是古代重要节日,象征着团圆和希望。诗中提到的“送春”与“风沙”,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永济(约1665年-约1730年),清代诗人,擅长词作,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其风格细腻,常用自然景象抒发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诗人可能在经历人生的思索与情感的波动,在自然与社会的对比中表达对时光流逝与乡愁的感慨。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内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与对过往时光的无奈。开头的“倚楹万虑”便将读者带入一种孤独的思考状态,仿佛听到风吹过窗棂,思绪跟随潮水般涌来又去。接着,诗人提及“野庙荒原”,表明了自己对繁华的向往与对衰败的无奈,进一步加深了孤独感。最后两句“春亦堪怜,去到天穷地尽边”,不仅是对春天的感叹,更是对生活本质的哲思,表现出一种无尽的孤独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倚楹万虑:诗人以“倚楹”开篇,描述了他在窗边的沉思,暗示内心的烦恼与无奈。
- 总被孤城潮打去:孤城的潮水象征着岁月的流逝,思绪随之消散。
- 野庙荒原:荒凉的景象映衬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 犹说临安看上元:提及临安的上元节,表达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 送春良苦:送走春天的苦涩,表达对失去的感伤。
- 谁遣风沙暗南浦:疑问句加深了孤独感,暗示外界的无情。
- 春亦堪怜:春天的离去同样令人心痛。
- 去到天穷地尽边:形象地表达了思念的无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城比作潮水,象征思绪的流失。
- 对仗:如“倚楹万虑”和“送春良苦”,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春天被赋予感情,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孤独的内心和对春天的留恋,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故乡的眷恋,展现出一种深沉而细腻的情感。
意象分析:
- 孤城:象征孤独与思念,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空虚。
- 潮水:象征时间的流逝,无法挽回的岁月。
- 春天:象征生命的希望与美好,但又伴随离去的伤感。
- 南浦:暗示对故乡的思念,水边的意象增添了情感的流动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倚楹万虑”中的“倚楹”指的是什么? a) 依靠窗柱
b) 依靠树木
c) 依靠山石 -
诗中提到的“上元”是什么节日? a) 中秋节
b) 元宵节
c) 春节 -
“春亦堪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春天的喜爱
b) 对春天的无奈与惋惜
c) 对春天的期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刘永济的此诗更多地展现了对时光和离去的春天的感叹,而李白的诗则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月光的欣赏,两者都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触,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刘永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