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
时间: 2024-12-29 20:54: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饮马长城窟 王炎 〔宋代〕
春风塞草青,胡儿区脱静。 秋风塞草黄,胡骑角弓劲。 秦人驱丁夫,筑城备强胡。 城成有亏日,胡来无已时。 哀笳中夜起,战马竖双耳。 苍茫沙上月,幽咽陇头水。 征人悲故乡,闺人守空房。 安得霍嫖姚,饮马瀚海旁。
白话文翻译
春风吹过,塞外的草地泛青,胡人的营地静悄悄。 秋风吹过,塞外的草地变黄,胡人的骑兵弓箭强劲。 秦人驱使壮丁,筑城以防御强大的胡人。 城墙建成之日,胡人的侵扰却从未停止。 深夜里,哀怨的号角声响起,战马竖起了双耳。 苍茫的沙漠上,月光洒落,陇头的水声幽咽。 征人们思念故乡,闺中的人守着空房。 多么希望有像霍去病那样的英雄,在瀚海边饮马。
注释
- 塞草:边塞的草。
- 胡儿:指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 区脱:指胡人的营地。
- 角弓劲:指胡人的弓箭强劲有力。
- 丁夫:壮丁,指被征召的劳动力。
- 亏日:指城墙建成之日。
- 哀笳:哀怨的号角声。
- 苍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 幽咽:形容声音低沉、悲切。
- 征人:指出征的士兵。
- 闺人:指在家中的妇女。
- 霍嫖姚:指西汉名将霍去病,曾多次击败匈奴。
- 瀚海:指蒙古高原的大沙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炎,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景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春秋景象和战争的残酷,反映了当时边疆的紧张局势和人民的苦难。通过对比春秋两季的边塞景象,诗人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英雄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秋两季的边塞景象为背景,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深刻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诗中“春风塞草青”与“秋风塞草黄”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边塞的荒凉和战争的无常。“哀笳中夜起,战马竖双耳”一句,通过声音和动作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最后两句“安得霍嫖姚,饮马瀚海旁”,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向往和对和平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风塞草青,胡儿区脱静:春风吹过,边塞的草地泛青,胡人的营地静悄悄。
- 秋风塞草黄,胡骑角弓劲:秋风吹过,边塞的草地变黄,胡人的骑兵弓箭强劲。
- 秦人驱丁夫,筑城备强胡:秦人驱使壮丁,筑城以防御强大的胡人。
- 城成有亏日,胡来无已时:城墙建成之日,胡人的侵扰却从未停止。
- 哀笳中夜起,战马竖双耳:深夜里,哀怨的号角声响起,战马竖起了双耳。
- 苍茫沙上月,幽咽陇头水:苍茫的沙漠上,月光洒落,陇头的水声幽咽。
- 征人悲故乡,闺人守空房:征人们思念故乡,闺中的人守着空房。
- 安得霍嫖姚,饮马瀚海旁:多么希望有像霍去病那样的英雄,在瀚海边饮马。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春秋两季的边塞景象对比,突出战争的无常和边塞的荒凉。
- 象征:“哀笳中夜起”象征战争的紧张气氛,“苍茫沙上月”象征边塞的孤独和荒凉。
- 拟人:“战马竖双耳”赋予战马以人的动作,生动表现战争的紧张。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春秋景象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英雄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塞草青:象征春天的生机和边塞的宁静。
- 秋风塞草黄:象征秋天的萧瑟和边塞的荒凉。
- 哀笳中夜起:象征战争的紧张和人民的苦难。
- 苍茫沙上月:象征边塞的孤独和荒凉。
- 幽咽陇头水:象征边塞的悲凉和人民的苦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风塞草青”与“秋风塞草黄”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边塞的什么特点? A. 生机盎然 B. 荒凉萧瑟 C. 宁静祥和 D. 紧张激烈
-
“哀笳中夜起,战马竖双耳”一句,通过什么手法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A. 对比 B. 象征 C. 拟人 D. 夸张
-
诗中“安得霍嫖姚,饮马瀚海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和平 B. 战争 C. 英雄 D. 边塞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描绘边塞景象,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 杜甫《兵车行》:反映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王炎《饮马长城窟》:都描绘边塞景象,但王昌龄的诗更多表达对和平的渴望,而王炎的诗则更多反映战争的残酷。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炎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收录了多首边塞诗,有助于理解边塞诗的特色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