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日影曈曨霁晓雰,
几声幽鸟隔窗闻。
谢安盍为苍生起,
休恋青山卧白云。
白话文翻译:
日影透过云层,清晨的雾气刚刚散去,
几声幽静的鸟鸣从窗外传来。
谢安何不为百姓着想而振作起来,
不要再沉迷于青山和白云的宁静生活。
注释:
- 曈曨:形容光线透过云雾的样子,意指朦胧。
- 霁晓:霁,指雨后放晴;晓,指清晨。合起来意为清晨放晴的景象。
- 幽鸟:指安静的鸟,通常用来形容环境的宁静。
- 谢安:指东晋的名士谢安,以其清高和隐逸著称。
- 苍生:指百姓、人民。
- 休恋:不要再沉迷。
典故解析:
- 谢安: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和诗人,因其隐居生活而受到后人崇敬。他的“起”意在激励人们为社会做出贡献。
- 青山卧白云:象征着隐逸与安逸的生活,表达了对现实的逃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之道,宋代人,以诗词见长,作品常流露出对社会的关注与对隐逸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王之道与郑顾道交游之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反思以及对社会责任的呼唤,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身处境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清晨的自然景象引入,展现了宁静与幽雅的环境,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王之道却提出了对社会的关注与责任感。首句“日影曈曨霁晓雰”描绘出一种清新舒适的早晨,给人以宁静的感觉。然而,接下来的“几声幽鸟隔窗闻”让人意识到这份宁静是短暂的,外界的声音提醒着人们生活的现实。紧接着,诗人引用了谢安的名字,以此激励自己与他人,不应沉迷于隐逸的生活,而应关注苍生的苦难,承担起社会责任。这一转折增强了诗的情感厚度和思想深度,表现出诗人内心深处对现实的关怀与责任感。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青山白云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而诗人却以此作为警醒,提醒人们应该走出自我安逸的圈子,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这种由静入动的情感变化,极大地丰富了诗的内涵,使其具有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影曈曨霁晓雰:描绘清晨放晴的景象,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几声幽鸟隔窗闻:传达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暗示内心的孤独。
- 谢安盍为苍生起:引用谢安,激励人们为百姓着想,关注社会。
- 休恋青山卧白云:劝诫他人不要沉迷于隐逸,要积极参与社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青山和白云比作理想的生活状态。
- 对仗:首句与次句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诗歌传达了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反映了对隐逸生活的反思,强调了人应关注和帮助他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影:象征光明与希望。
- 幽鸟:象征宁静与孤独。
- 青山白云:象征隐逸生活与理想状态。
这些意象不仅构建了诗的自然背景,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谢安”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A. 唐代
B. 汉代
C. 东晋
D. 宋代 -
“苍生”一词在诗中指代什么? A. 动物
B. 百姓
C. 自然
D. 神仙 -
诗中提到的“青山卧白云”主要象征了什么? A. 现实生活
B. 隐逸生活
C. 战争
D. 家庭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隐逸生活的思想。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与隐逸的结合。
诗词对比:
王之道与陶渊明的诗歌都体现了隐逸的思想,但王之道更强调社会责任,而陶渊明则更偏向于个人的安宁与自我满足。两者在对自然的描写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思想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