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文楼》

时间: 2024-12-29 17:26:00

讲馀衣袂受风轻,来与阑干共晚晴。

山倚南云屏迤逦,江迎西月锦鲜明。

道心千古飞鸢接,秋意一楼宾雁横。

老柏上头天尺五,莫歌金石出商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秀文楼
聂致孙 〔宋代〕

讲馀衣袂受风轻,来与阑干共晚晴。
山倚南云屏迤逦,江迎西月锦鲜明。
道心千古飞鸢接,秋意一楼宾雁横。
老柏上头天尺五,莫歌金石出商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晚景,诗人站在秀文楼上,衣袂轻盈地迎风飘动,享受着与栏杆一同沐浴在晚霞中的美好时光。遥远的山脉像是倚靠在南云之上,江水迎接着西边的明月,波光粼粼,宛如锦绣般鲜艳夺目。千古的道理如同飞翔的风筝,秋天的情意在楼宇中横飞,仿佛有雁群在此逗留。高大的古柏树上,天空的高度似乎是五尺,但不要在这里吟唱金石之声,那是商朝的遗音。


注释:

  • 衣袂:衣服的下摆,形容轻盈飘动。
  • 阑干:栏杆,指楼台的护栏。
  • 迤逦:形容山势蜿蜒延绵。
  • 飞鸢:比喻追求理想或道理,鸢指风筝,象征自由。
  • 宾雁:指秋天来临时的雁群,寓意季节的变迁。
  • 老柏:指古老的柏树,象征坚韧与长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聂致孙,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以清新脱俗、情景交融著称。他的诗歌常常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秀文楼》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身处秀文楼,或许是在休闲时写下的,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秀文楼》是一首极具抒情性的诗歌,透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人内心情感的完美结合。开篇的“讲馀衣袂受风轻”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风中轻盈的姿态,也暗示了他对自由的向往。接下来的描写是对山水的生动刻画,“山倚南云屏迤逦,江迎西月锦鲜明”,这两句通过对比和形象化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和谐,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诗的后半部分引入了哲理的思考,“道心千古飞鸢接”,表明诗人对道理的追求与思考,似乎在暗示着人生的追求与理想。最后两句“老柏上头天尺五,莫歌金石出商声”则带有几分感伤,古柏的存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金石”之声则暗示着历史的回响,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整首诗在景与情的交融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充满了哲理的韵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讲馀衣袂受风轻:诗人轻轻的衣袂在风中舞动,表现出一种轻松自在的情态。
  2. 来与阑干共晚晴:与栏杆一同享受晚霞的美丽,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3. 山倚南云屏迤逦:山脉蜿蜒如同屏风,衬托出自然的壮丽。
  4. 江迎西月锦鲜明:江水反射着西边的明月,犹如锦绣般美丽。
  5. 道心千古飞鸢接:追求理想的心境如同飞翔的风筝,寓意对道理的追求。
  6. 秋意一楼宾雁横:秋天的情意在楼上与雁群交融,表现自然的变迁。
  7. 老柏上头天尺五:古柏屹立,象征着时间的流逝,直面苍穹。
  8. 莫歌金石出商声:提醒人们不必沉溺于历史的回响,珍惜眼前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道心千古飞鸢接”,将追求理想比作飞翔的风筝。
  • 对仗:如“山倚南云屏迤逦,江迎西月锦鲜明”,构成对称的美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情感,体现了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衣袂:象征轻盈与自由。
  • 阑干:象征着人和自然的连接。
  • 山与江:代表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
  • 飞鸢与宾雁:象征理想与季节的变迁。
  • 老柏: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衣袂”指的是什么?
    A. 衣服的下摆
    B. 风的声音
    C. 诗人的思想

  2. “道心千古飞鸢接”中的“飞鸢”象征什么?
    A. 自由与理想
    B. 秋天的雁群
    C. 高大的古树

  3. 诗中提到的“老柏”象征着什么?
    A. 年轻的生命
    B. 时间的流逝
    C. 繁荣的未来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by 李白
  • 《登高》by 杜甫

诗词对比:

  • 聂致孙的《秀文楼》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的作品更多强调孤独与宁静,而聂致孙则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