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石台》

时间: 2025-01-16 22:19:24

庐陵游乐夕阳山,太守何人若是班。

三岛幻成一丘小,五峰对峙两溪环。

竹间庭院邻翁卜,木杪楼台仙者寰。

紫笑扶疎枝干老,春来得兴颇开颜。

意思解释

游金石台

作者: 家坤翁 〔宋代〕

原文展示:

庐陵游乐夕阳山,
太守何人若是班。
三岛幻成一丘小,
五峰对峙两溪环。
竹间庭院邻翁卜,
木杪楼台仙者寰。
紫笑扶疎枝干老,
春来得兴颇开颜。

白话文翻译:

我在庐陵游玩夕阳山,
那位太守是谁,宛如班固。
三座小岛幻化成一丘,
五座山峰对峙,两条溪水环绕。
竹林间的庭院与邻居老翁相对,
树梢上的楼台仿佛是仙人的居所。
紫色的花在枝干间轻笑,
春天来到,兴致勃勃,脸上绽放笑颜。

注释:

  • 庐陵: 古地名,今江西省吉安市一带。
  • 夕阳山: 指夕阳西下时美丽的山景。
  • : 指班固,汉代文学家,代表人物。
  • 三岛: 指水中浮现的小岛,象征幻影和美景。
  • 五峰: 形容山的雄伟和对峙的姿态。
  • 竹间庭院: 竹林中的庭院,象征宁静和自然。
  • 紫笑: 形容紫色的花朵,似乎在微笑。
  • 扶疎: 指枝叶繁茂的样子,表现春天的生机。

典故解析:

  • 班固: 汉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著作有《汉书》,其才华和影响力在当时极为显著,诗中以他作为比喻,表达对太守的赞美。
  • 仙者: 在古代诗中,常用来形容隐士或超凡脱俗的人,象征着清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家坤翁,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作品常表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作者游览庐陵夕阳山时,表达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以及对人文历史的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游览时的雅趣。

诗歌鉴赏:

《游金石台》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庐陵夕阳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历史人物的景仰。首句“庐陵游乐夕阳山”便引入了优美的自然景色,夕阳的光辉照耀下,山峦显得格外迷人。接着,通过“太守何人若是班”一句,诗人以班固为典故,表达对这位太守的赞美,暗示其才华和德行如同历史上的伟人。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感受。三岛、五峰、竹间庭院等意象,生动描绘了山水相依的美丽画卷。诗的最后两句“紫笑扶疎枝干老,春来得兴颇开颜”更是将春天的气息与生机勃勃的景象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喜悦。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更蕴含了诗人对清幽生活的向往和对逍遥自在的追求,具有强烈的个体情感与哲理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雅致与深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庐陵游乐夕阳山: 描绘游览的地点和时间,夕阳的光辉映衬出山的美丽。
    2. 太守何人若是班: 提到太守,生动地将其比作班固,突显其文人气质。
    3. 三岛幻成一丘小: 描写小岛的幻影,展现出幽静的自然景观。
    4. 五峰对峙两溪环: 通过山峰和溪水的对比,表现出壮丽的山水。
    5. 竹间庭院邻翁卜: 细腻描写竹林中的庭院,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
    6. 木杪楼台仙者寰: 形象地描绘出楼台的仙境。
    7. 紫笑扶疎枝干老: 将自然景物拟人化,表现出生命的活力。
    8. 春来得兴颇开颜: 最后以春天的到来,表达内心的愉悦与期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太守比作班固,突显其才华。
    • 拟人:紫色的花朵被赋予“笑”的情感,生动形象。
    • 对仗:如“三岛幻成一丘小,五峰对峙两溪环”,展示了诗的对称美。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追思,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美。

意象分析:

  • 庐陵: 象征着自然之美和历史文化的交融。
  • 夕阳: 代表着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三岛: 体现出自然的幻影与变化。
  • 五峰: 代表着大自然的雄伟与壮丽。
  • 竹间庭院: 象征宁静与和谐的居住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太守是谁的比喻?

    • A. 司马迁
    • B. 班固
    • C. 李白
  2.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包含哪些元素?

    • A. 大海
    • B. 山峰和溪水
    • C. 沙漠
  3. 诗中“紫笑扶疎枝干老”意在表达什么?

    • A. 枯萎的景象
    • B. 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C. 冬天的寒冷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家坤翁的《游金石台》都以自然景观为主题,但王维更注重静谧与孤独的情感,而家坤翁则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欢愉。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人对自然的诗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