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作者: 黄侃
杨花懒化浮萍去,凭仗轻风。
吹堕帘栊。不逐芳流更向东。
那知人命如花薄,春尽无悰。
有意怜侬。欲诉奇愁近更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爱情的怅惘。杨花在轻风中懒散地飘荡,似乎不愿离去,轻轻地落下帘子,不再追逐流逝的芳香,而是向东漂流。谁能理解人的生命如同花朵般脆弱,春天已逝去无可挽留。诗人对心上人的怜惜之情愈发浓厚,但又因内心的奇愁而显得更加懒惰无力。
注释:
- 杨花:指杨树的花絮,通常在春季随风飘散。
- 懒化:懒惰地飘散,形容花絮不愿意离开。
- 浮萍:一种水生植物,象征漂浮不定的生命状态。
- 帘栊:窗帘和栏杆,指诗人内心的围墙。
- 芳流:花香的流动,象征逝去的美好。
- 人命如花薄:比喻人生短暂,脆弱如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侃(1885-1936),字仲明,号惕庵,近现代诗人、学者。他的诗风常结合传统与现代,注重情感的真挚表达。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20世纪初,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诗人借助自然意象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爱情的无奈。
诗歌鉴赏:
《采桑子》通过描绘春日的美丽景象,折射出诗人对生命的感慨与对爱情的思索。开头的两句“杨花懒化浮萍去,凭仗轻风”,用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春日的宁静与轻松,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对生命短暂的深刻感悟。诗人将人的命运比作“花薄”,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流逝,春天的尽头意味着美好的结束。
整首诗在抒情中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尤其是后两句“有意怜侬。欲诉奇愁近更慵”,既表达对爱人的怜惜,也流露出一种无奈和疲惫。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使得诗歌富有层次感,令人深思。黄侃在此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使得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深刻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杨花懒化浮萍去:描绘春天轻松的自然环境,杨花随风而舞,暗示生活的随意与不羁。
- 凭仗轻风:风的推动让杨花轻盈地飘荡,象征着命运的无常。
- 吹堕帘栊:花絮落下,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
- 不逐芳流更向东:不再追逐流逝的芳香,暗示对过往美好回忆的无奈与放弃。
- 那知人命如花薄:直接表达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叹。
- 春尽无悰:春天结束,意味着美好与希望的消失。
- 有意怜侬:表达对爱人的深情。
- 欲诉奇愁近更慵:尽管有诉说的欲望,但因心中忧愁而显得无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的生命比作“花薄”,形象而深刻。
- 拟人:赋予自然意象以情感,使得自然与人心相连。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生命的无常、爱情的无奈以及时间的流逝,传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对人生短暂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杨花:象征青春与美好。
- 浮萍:代表漂泊不定的人生。
- 春天:象征生命的繁盛与希望。
- 帘栊:象征内心的隔阂与忧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杨花懒化浮萍去”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无奈
- C. 愤怒
-
“人命如花薄”中的“花薄”指什么?
- A. 鲜艳
- B. 短暂
- C. 美丽
-
诗人对心上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漠不关心
- B. 深情怜惜
- C. 疏远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黄侃的《采桑子》更加侧重于对生命无常的思考,而李清照则多描写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凄婉。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情感深度和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 《黄侃诗文集》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