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其二
作者: 汪东 〔清代〕
一春寥落无佳思,恨雨愁风。
十二阑东。芳草如茵衬落红。
不梳云鬓惺忪语,拌尽娇慵。
睡起闻钟。却道花间日未中。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表达了春天的凋零与失落,诗人因春雨和愁风而感到无奈。窗外的景色虽然美丽,但心中却没有愉悦的情思。芳草如茵,衬托着掉落的花瓣,尽显春日的凋零。诗人慵懒地不想梳理发髻,迷迷糊糊地与人说话,尽显娇羞与疲惫。睡醒后听到钟声,却发现花间的阳光还未正中,似乎时间还未到来。
注释:
- 寥落:形容落寞、荒凉。
- 佳思:美好的情思。
- 恨:对天气的无奈与怨恨。
- 阑东:指窗外的景色。
- 芳草如茵:形容草地如同绵软的垫子,衬托着落花。
- 云鬓:指女人的发型。
- 惺忪:形容刚睡醒时的模样。
- 娇慵:娇羞懒惰的状态。
- 睡起闻钟:醒来后听到钟声。
- 日未中:阳光尚未正当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东,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而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春季,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然而诗人却感受到一种无奈和失落,反映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之间的矛盾。
诗歌鉴赏:
《采桑子 其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寂寞。诗的前两句“寥落无佳思,恨雨愁风”直接表明了诗人对春天的失落感,尽管外界景色美丽,但诗人内心的郁闷使他无法享受其中的乐趣。接着“芳草如茵衬落红”让人感受到春草的柔美与花瓣的凋零,这种对比增强了诗人内心的失落感。
诗人在后半部分提到“不梳云鬓惺忪语”,展现出一种慵懒的生活状态,仿佛对外界的美丽景色无心顾及。最后一句“却道花间日未中”则带有一丝叹息,似乎在表达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无常。整首诗在情感的抒发上真实而细腻,使人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孤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春寥落无佳思:春天虽然到来,但诗人内心感到孤寂,没有愉快的思绪。
- 恨雨愁风:对春雨和春风的无奈与怨恨,影响了心境。
- 十二阑东:窗外的美景仍在,但与诗人心情无关。
- 芳草如茵衬落红:草地如同柔软的垫子,衬托着凋落的花瓣,形成一种美丽的景象。
- 不梳云鬓惺忪语:慵懒的状态,不想整理发髻,刚醒来依然迷糊。
- 拌尽娇慵:表现出一种懒散与娇羞的心态。
- 睡起闻钟:醒来时听到钟声,暗示时间的流逝。
- 却道花间日未中:感叹时间尚未到达正午,意指春天的美好尚在,但自己却无心去享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芳草如茵”将草地比作绵软的垫子,表现出春天的柔美。
- 拟人:如“恨雨愁风”赋予自然元素以人的情感,增强诗人的内心感受。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有对仗之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美好景色的感叹与对内心孤独情感的抒发,反映了人对自然美的向往与内心失落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 雨:常常与愁绪相联系,代表着诗人的忧愁。
- 芳草:象征着生命的美丽与柔软。
- 落红:象征着生命的消逝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芳草如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春天的美好
B. 春天的凋零
C. 夏天的炎热
D. 秋天的丰收 -
“不梳云鬓惺忪语”中的“惺忪”指的是什么状态? A. 清醒
B. 疲倦
C. 生气
D. 高兴 -
诗人在诗中对春雨的态度是: A. 喜悦
B. 无奈与怨恨
C. 无所谓
D. 畏惧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如梦令》与《采桑子 其二》都是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前者更多地表现了女性的细腻与柔美,后者则展现了春天的凋零与诗人内心的孤独。两首诗在意象的使用上都有独特之处,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华诗词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