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时间: 2024-09-19 20:49:21

碧波低处天如线,漠漠秋情。

恻恻归程。

争不漂流过此生。

新来万事收心也,鬓枉青青。

心已星星。

风里杨花水面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作者:郑骞 〔清代〕

碧波低处天如线,
漠漠秋情。
恻恻归程。
争不漂流过此生。
新来万事收心也,
鬓枉青青。
心已星星。
风里杨花水面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水面如同碧波荡漾,天际线模糊而遥远,充满了淡淡的秋意和归家的愁绪。诗人感叹,为什么不在这短暂的生命中漂流呢?近来万事都已归于心底,虽然白发渐生,但内心依然如星星般明亮。风中飘荡着杨花,水面上漂浮着浮萍,似乎在感慨人生的无常和漂泊。


注释

  • 碧波:清澈的水波,形容水面美丽。
  • 恻恻:形容心中感到怜惜或悲伤。
  • 漂流:指在生活中随波逐流,或在感情上无所依归。
  • :指鬓发,侧面头发,象征衰老。
  • 心已星星:形容内心的宁静和明亮。

典故解析

本词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杨花”和“浮萍”是常见的自然意象,代表着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常用于表达离别和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骞(生卒年不详),清代词人,以词风清新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人生感悟,常常带有淡淡的忧伤和哲思。

创作背景:此词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期,诗人往往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感慨与思考,反映出对人生和命运的无奈和思索。


诗歌鉴赏

《采桑子》以清新而又略显忧伤的笔调描绘了秋日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归途的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头的“碧波低处天如线”描绘了天水相接的广阔景象,给人一种悠远的感觉,随后“漠漠秋情”渗透出淡淡的忧愁,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心情。

“争不漂流过此生”,表达了对人生短暂、流逝的无奈,暗含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接着“新来万事收心也,鬓枉青青”,将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的自然景象结合,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思和自我归纳,虽然鬓发渐白,但内心依然充满生机。

最后一句“风里杨花水面萍”则以具体的意象结束,杨花和浮萍象征着生命中的无常与漂泊,给整首词增添了一丝惆怅与哲理。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也有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碧波低处天如线:描绘了水面清澈,天与水相接,形成一条模糊的线,给人一种悠远的感觉。
  2. 漠漠秋情:传达出浓厚的秋意,令人感到淡淡的忧伤。
  3. 恻恻归程:归途的心情是忧伤的,仿佛在感叹归家的无奈。
  4. 争不漂流过此生:感慨人生短暂,流逝不再,犹如漂流。
  5. 新来万事收心也:最近的事情都已归于平静,内心安宁。
  6. 鬓枉青青:虽然两鬓渐白,依然保持着年轻的心态。
  7. 心已星星:内心依然是光亮的,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8. 风里杨花水面萍:自然之物象征着生命的无常,风吹杨花,水面浮萍,寓意漂泊与无根。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天如线”比喻天水相接,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增添了情感色彩。
  • 对仗:如“心已星星”与“鬓枉青青”形成对比,突出了内心与外在的矛盾。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达了对人生流转的感慨,既有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哲理性认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波:象征清澈与宁静,暗示内心的安宁。
  • 杨花:象征漂流与无根,反映人生的无常。
  • 浮萍:也是无根之物,寓意漂泊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碧波低处天如线”是用来描绘什么的?

    • A. 秋天的寒冷
    • B. 水天相接的景象
    • C. 归途的愁苦
    • D. 生命的无常
  2. “鬓枉青青”中的“枉”字的意思是?

    • A. 无奈
    • B. 白色
    • C. 空虚
    • D. 多余
  3. 诗中提到的“杨花”主要象征什么?

    • A. 春天
    • B. 无常与漂泊
    • C. 收获
    • D. 家乡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李清照在《如梦令》中也表达了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但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郑骞的《采桑子》则更侧重于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的结合,展现了更为广阔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清代词人研究》
  2. 《古诗词鉴赏辞典》
  3. 《词学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