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李敬子》

时间: 2025-01-19 18:09:29

此士今徐孺,柴扉肯妄开。

空闻羔雁去,不见凤麟来。

庐阜寻僧出,东湖赴讲回。

何由操杖屦,林下再相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怀李敬子
作者:刘克庄 〔宋代〕

此士今徐孺,柴扉肯妄开。
空闻羔雁去,不见凤麟来。
庐阜寻僧出,东湖赴讲回。
何由操杖屦,林下再相陪。

白话文翻译

这位君子如今像徐孺一样,柴门可曾随意打开?
只听到羔羊和大雁的鸣叫,却没见到凤凰和麒麟的到来。
在庐阜山寻找僧人,东湖去听讲座又回来了。
怎么能再在林下相伴,手持拐杖和鞋子?

注释

  • 徐孺:指徐孺子,指代隐士或有德行的人物。
  • 柴扉:柴门,指简陋的门,这里象征隐居的生活。
  • 羔雁:羔羊和大雁,暗指世俗的喧嚣和纷扰。
  • 凤麟:凤凰和麒麟,象征高贵、稀有的人才或事物。
  • 庐阜:指庐山和阜阳,可能是指特定的山水景点。
  • 东湖:指东湖,可能是东湖的某个讲座或活动。
  • 操杖屦:手持拐杖和鞋子,象征出行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景莹,号千牛山人,宋代诗人、词人。以豪放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山水、抒发情感。
  • 创作背景:诗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当世名士的理想追求。

诗歌鉴赏

《怀李敬子》是一首表现怀友之情的古诗。诗中通过“此士今徐孺”开篇,直接引入对友人李敬子的思念,徐孺子象征隐士的高洁气质,诗人由此引出对友人的怀念。诗中提到“柴扉肯妄开”,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世俗的排斥,表现了对友人不曾相伴的惋惜。

“空闻羔雁去,不见凤麟来”一句,借羔雁和凤麟的对比,渲染出对高洁品德和才华的渴望,羔雁的离去象征着平庸与无聊,而凤麟的不可见则增添了一种失落感。

接下来的“庐阜寻僧出,东湖赴讲回”,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和文化的追求,寻访高人、参与讲座,表达了对精神世界的渴求。然而最后一句“何由操杖屦,林下再相陪”,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诗人对再相聚的渴望与无奈,令人唏嘘不已。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此士今徐孺”:意在表达对李敬子身份的认同与怀念。
    • “柴扉肯妄开”:隐喻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柴门的开启象征着欢迎与亲近。
    • “空闻羔雁去”:羔雁象征平庸之物,暗示世俗的喧嚣。
    • “不见凤麟来”:缺乏高人才子,表达对理想人物的向往。
    • “庐阜寻僧出”:寻访高人,反映诗人对智慧的追求。
    • “东湖赴讲回”:参加文化活动,体现了诗人的学术追求。
    • “何由操杖屦”:对再相伴的渴望,表达了深切的友谊情感。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羔雁”和“凤麟”,通过对比增强表达效果。
    • 比喻:用自然界的动物象征人类的境遇与情感。
    • 排比:句式的整齐排列加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对世俗的拒绝,情感真挚而深沉。

意象分析

  • 羔雁:象征平凡与世俗,表现对平庸生活的厌倦。
  • 凤麟:象征高贵与理想,反映对优秀人才的渴望。
  • 柴扉:象征隐居与清静,表明诗人的生活理想。
  • 庐阜、东湖:自然与文化的结合,展示诗人对知识与心灵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徐孺”指的是: A. 一位历史人物
    B. 隐士的象征
    C. 柴门的名字
    D. 一种动物

  2. “羔雁”和“凤麟”在诗中象征: A. 友谊
    B. 平庸与高贵
    C. 自然景观
    D. 学术知识

  3. 诗人的情感主要是: A. 欢快
    B. 失落与怀念
    C. 愤怒
    D. 无聊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刘克庄的《怀李敬子》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但刘克庄更注重隐逸生活的理想,而杜甫则通过对家庭的思念反映社会动荡带来的离别与忧伤。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大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