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宁化寺》

时间: 2025-01-17 10:42:14

珠林胜境梵王家,冠盖同游日未斜。

碧殿窗寒龙听法,绀园霜霁鹿衔花。

香焚宝鼎随青蔼,乐奏钧天隔彩霞。

却忆先人曾驻节,西风泪洒倍咨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珠林胜境梵王家,
冠盖同游日未斜。
碧殿窗寒龙听法,
绀园霜霁鹿衔花。
香焚宝鼎随青蔼,
乐奏钧天隔彩霞。
却忆先人曾驻节,
西风泪洒倍咨嗟。

白话文翻译:

在美丽的珠林胜境,犹如梵王的家,
众多的车盖在夕阳下共同游玩。
碧色的殿堂窗户寒冷,龙在听法。
绀紫的园子在霜后晴朗,鹿嘴衔着花朵。
香气在宝鼎中燃烧,随风飘荡。
乐声在天际奏响,与彩霞隔绝。
却回忆起先人曾经在这里驻足,
在西风中泪洒,感慨万千。

注释:

  • 珠林:指美丽的树林,象征着自然的胜境。
  • 梵王家:指佛教的天界,暗示着这地方的神圣与宁静。
  • 冠盖:指高贵的车马,象征着游玩的宾客。
  • 碧殿:青色的殿堂,象征着佛教的清净之地。
  • 龙听法:龙是佛教中常见的神兽,象征着威严与智慧。
  • 绀园:深蓝色的园子,象征着宁静与美丽。
  • 香焚宝鼎:香火在宝鼎中燃烧,表现了一种崇拜和敬仰的仪式。
  • 钧天:指天界,乐声在此奏响,给人以超脱的感觉。
  • 西风泪洒:西风象征着秋天,暗示着离别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谢一夔,明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表现自然风光与人生感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常常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谢一夔游览宁化寺之际,诗人被寺院的静谧与自然的美丽所打动,同时也引发了对先人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又宁化寺》以宁化寺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佛教文化的敬仰。在诗的开篇,诗人描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胜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珠林胜境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一种静谧而神圣的氛围,仿佛置身于梵王的家中。诗中提到的“龙听法”、“鹿衔花”等意象,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自然的和谐美。在香气袅袅、乐声悠扬之间,诗人表达了对先人的怀念与感慨,通过对比“却忆先人曾驻节”中的回忆与现实的宁静,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层次。诗的结尾,西风中泪洒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思念的苦涩,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过往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珠林胜境梵王家:诗人首先引入一个理想化的场景,暗示了宁化寺的美好与神圣。
  2. 冠盖同游日未斜:描绘了游人们在夕阳下游玩的场景,充满生机。
  3. 碧殿窗寒龙听法:用“龙”象征佛教中的智慧,体现出寺院的庄严。
  4. 绀园霜霁鹿衔花:描绘了自然的美景,增添了诗的意境。
  5. 香焚宝鼎随青蔼:宗教仪式的描写,表现出对神灵的崇敬。
  6. 乐奏钧天隔彩霞:乐声的悠扬与彩霞的美丽形成对照,渲染了诗的氛围。
  7. 却忆先人曾驻节:引入思念的主题,表示对先人的怀念。
  8. 西风泪洒倍咨嗟:最后一句以情感的高峰结束,表达了感伤与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宁化寺比作“梵王家”,突显其神圣。
  • 拟人:龙听法,赋予龙以人类的行为。
  • 对仗:如“香焚宝鼎随青蔼,乐奏钧天隔彩霞”,使诗句更加和谐美。

意象分析:

  • 珠林: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灵性。
  • :象征着智慧与力量,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 鹿:象征着纯洁与和谐。
  • :象征着敬仰与崇拜。
  • 西风:象征着思念与离别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珠林”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自然美
    • C. 亲情
  2. “龙听法”中的“龙”象征什么?

    • A. 力量
    • B. 智慧
    • C. 美丽
  3. 诗的结尾“西风泪洒”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思念
    • C. 怒愤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谢一夔的《又宁化寺》更注重描绘自然与佛教文化的融合,而李白则通过对月的思念表现了对故乡的乡愁。两首诗都蕴含了深厚的情感,但表达的方式和主题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1. 《明代诗人传》——对谢一夔生平的详细介绍。
  2. 《古诗词鉴赏》——关于古诗词的分析与技巧。
  3. 《中国古代文化与诗歌》——探讨诗歌中的文化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