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乐和畅,殷荐明神。
一降通感,八变必臻。
有求斯应,无德不亲。
降灵醉止,休征万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盛大的乐曲和和谐的气氛,向神灵恭敬地献上祭品。音乐一响,神灵就能感应到人间的情感,变化多端的乐曲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要有诚心的祈求,神灵都会回应,缺乏德行的人则不会被重视。神灵的降临让人沉醉不已,也不需要再去征伐万人。
注释:
- 大乐:指盛大的音乐,象征着祭祀时的隆重气氛。
- 殷荐:恭敬地献上祭品,殷表示恭敬的态度。
- 明神:指明亮而智慧的神灵。
- 降通感:降临并感应,表示神灵的到来与回应。
- 八变:八种变化,暗指音乐的丰富多样。
- 有求斯应:有请求就会得到回应。
- 无德不亲:没有德行则不会受到神灵的亲近。
- 降灵醉止:神灵的降临让人沉醉,享受这一时刻。
- 休征万人:不再征讨万人,意指和平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思复,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著称。生平不详,但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对宗教及祭祀文化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那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繁荣,宗教祭祀活动频繁,文人多以诗歌表达对神灵的敬仰与祈求。诗中刻画的祭祀场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地神明的崇敬及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顺和》是一首充满宗教气息和哲理思考的诗。诗的开头通过“大乐和畅”引入了音乐的主题,音乐作为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唤起神灵的降临并引起与人间的共鸣。这种“通感”不仅强调了音乐的神圣性,也暗示了人与神之间的深厚联系。
接下来的句子中提到“一降通感,八变必臻”,这展现了诗人对乐曲变化的敏感及其对神灵回应的期待。音乐的多样性与变化,正如人们的情感与愿望,能够在神灵的感应下实现。
诗的最后两句则引入了道德的观念,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只有具备德行的人,才能与神灵亲近,对应着“有求斯应”的理想状态。整首诗通过音乐与道德的结合,传达出一种和谐的宇宙观,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和谐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乐和畅:开篇即用“大乐”描绘祭祀的盛况,气氛和谐。
- 殷荐明神:强调对神的尊敬,表明祭祀的虔诚态度。
- 一降通感:神灵一降临,人的情感便能与之相通。
- 八变必臻:乐曲变化多端,最终都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 有求斯应:只要心中有请求,神灵必定会回应。
- 无德不亲:缺乏德行的人,难以得到神灵的亲近与重视。
- 降灵醉止:神灵降临使人沉醉不已,享受其带来的福泽。
- 休征万人:不再征伐,体现出和平的理想境界。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偶和对比,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 “大乐”和“明神”的结合,展现了音乐与神灵的关系。
- “有求斯应”和“无德不亲”的对比,强调德行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祭祀的场景,表达了对神灵的敬仰,强调德行与和谐的重要性,传达出希望通过诚心的祈求来实现人与神灵之间的和谐共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乐:象征着宇宙的和谐与人间的欢乐。
- 明神:代表着智慧、光明的力量,象征神灵的崇高。
- 降灵:神灵的降临,意味着神秘与神圣的结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战争场面
B. 祭祀场景
C. 自然风光
D. 生活琐事 -
“无德不亲”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观念? A. 只要有请求就可以得到回应
B. 德行的重要性
C. 祭祀不需要德行
D. 音乐是最重要的 -
诗中提到的“大乐”指的是什么? A. 战争的号角
B. 祭祀时的音乐
C. 自然的声音
D. 人的欢笑声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作品,描写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 《静夜思》:李白的诗作,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自然的感悟。
诗词对比:
- 《祭妹文》与《郊庙歌辞》均涉及祭祀主题,但前者更关注个人情感,而后者则强调人与神灵之间的和谐关系。两者在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上各有特点,前者更寄托了对逝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而后者则体现了对和谐宇宙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包含了唐代诗歌的经典作品。
-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探讨了早期人类与神灵的关系。
-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研究》:对古代音乐与祭祀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