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永夕愁不寐,草虫喧客庭。
半窗分晓月,当枕落残星。
鬓发游梁白,家山近越青。
知音在谏省,苦调有谁听。
白话文翻译
在漫漫长夜中,我因忧愁而无法入睡,草虫在庭院中喧闹。窗户的一半透出清晨的月光,我的枕边却落下了残余的星光。我的鬓发在时光的流逝中逐渐变白,家乡的山川近在咫尺,却依旧是那青葱的模样。知音在远处的谏省,但我的苦楚又有谁能倾听呢?
注释
- 永夕:形容漫长的夜晚。
- 不寐:无法入睡。
- 草虫:指庭院中的虫鸣声,营造出孤寂的氛围。
- 半窗:窗子的一半,暗示夜晚与晨光的交替。
- 当枕:在枕头旁边。
- 鬓发游梁白:形容白发如同飘荡在横梁上,暗示时间的流逝。
- 家山:家乡的山,表达对故土的思念。
- 谏省:指朝廷,知音在此,但心声无人可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贞白,唐代诗人,字季伦,号贞白。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江南水乡的景色,作品中常透出淡淡的忧愁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王贞白离乡在外时,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及在外生活的孤独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开篇“永夕愁不寐”,便引入了一个充满愁绪的夜晚,草虫的喧闹声更是给寂静的夜增添了几分孤独。接着,诗人以“半窗分晓月”的意象,描绘了晨光乍现时的情景,象征着希望的微光,却又被“落残星”所映衬,暗示着内心的失落与无奈。
“鬓发游梁白”一句,浓缩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诗人对岁月的感慨在此刻愈发突出。再到“家山近越青”,虽近在咫尺,却难以触及,这种对故乡的思念与现实的距离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一句“知音在谏省,苦调有谁听”,展现了诗人心声的孤独与无奈,尽管有知音在身边,却无人能够理解他内心的苦楚,强化了孤独的主题。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永夕愁不寐”:漫长的夜晚让我愁苦得无法入睡。
- “草虫喧客庭”:庭院中虫鸣声不绝,增添了孤独的氛围。
- “半窗分晓月”:窗子的一半透出清晨的月光,象征希望。
- “当枕落残星”:我的枕边却掉落了残星,暗示失落。
- “鬓发游梁白”:我的鬓发在岁月中渐渐变白,体现时间的流逝。
- “家山近越青”:家乡的山依旧是青翠的,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知音在谏省”:知音在朝廷,暗含对权力的憧憬。
- “苦调有谁听”:我的苦楚无人倾听,强调孤独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鬓发游梁白”比喻岁月的无情。
- 拟人:草虫的喧闹仿佛在与我对话。
- 对仗:如“半窗分晓月,当枕落残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生活的无奈与孤独,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草虫:象征孤独与寂寞,表达人与自然的对话。
- 晓月与残星:象征希望与失落,体现人内心的矛盾。
- 鬓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化。
- 家山:象征故乡的牵挂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永夕愁不寐”中“愁”字的意思是: A. 高兴
B. 忧愁
C. 疲倦
D. 生气 -
诗中提到的“知音”是指: A. 朋友
B. 爱人
C. 敌人
D. 家人 -
诗人对“家山”的情感是: A. 忘却
B. 怀念
C. 厌恶
D. 无所谓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对比王贞白的《秋日旅怀寄右省郑拾遗》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首诗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王贞白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孤独感,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亲情的渴望与忧虑,前者更为内敛,后者则更为激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王贞白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