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洛阳道
作者: 王贞白 〔唐代〕
喧喧洛阳路,奔走争先步。
唯恐著鞭迟,谁能更回顾。
覆车虽在前,润屋何曾惧。
贤哉只二疏,东门挂冠去。
白话文翻译
喧闹的洛阳大道上,人们争先恐后地走着。
唯恐马鞭打得慢,谁能再回头看看。
虽然前面有翻倒的车,润屋又何曾害怕呢?
真是贤明的二位疏官,决然选择在东门挂冠辞官而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喧喧:形容声音嘈杂、热闹的样子。
- 洛阳: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是唐代的都城之一。
- 著鞭:指马鞭落下,形容走路的快慢。
- 覆车:指翻倒的车,象征着前车之鉴。
- 润屋:润泽的房屋,可能指安稳的生活。
- 贤哉:赞美的语气,表示对贤明之人的称赞。
- 疏:指“疏官”,即官员中的一种。
典故解析
“覆车”是古代成语,源于《左传》中“前车之覆,后车之戒”,比喻以往的失败可以作为借鉴,提醒人们小心谨慎。“东门挂冠”则出自历史典故,指辞官而去,表现出一种洒脱和对官场的不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贞白,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
创作背景
《洛阳道》写于王贞白在洛阳的游历期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浮躁,同时也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诗歌鉴赏
《洛阳道》以洛阳的繁华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喧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起初的“喧喧洛阳路”就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氛围,接下来的“奔走争先步”则展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急切向前的状态。这种急切似乎让人们变得无暇顾及身边的事物,诗人通过“唯恐著鞭迟”感慨世人忙于追逐,忘却了生活的真实。
诗中虽提到“覆车”,但并未因此而感到恐惧,反而是对生活的另一种思考。诗人似乎在说,虽然前面有失败的例子,但人们依然在追逐自己的目标,而“润屋何曾惧”则显示出一种不怕失败的勇气。最后,诗人以“贤哉只二疏”结束,表达出对那些选择辞官而去的人的敬仰,暗示出对官场纷争的厌倦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既有对洛阳繁华的描绘,也有对世态人情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多元性与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喧喧洛阳路:描绘洛阳街道的热闹景象,营造出繁华的氛围。
- 奔走争先步:人们在街道上急匆匆的走动,表现出生活的忙碌。
- 唯恐著鞭迟:生怕马鞭落下,暗示人们对时间的紧迫感与焦虑。
- 谁能更回顾:忙碌的人们已无暇顾及身边的事物。
- 覆车虽在前:前面有翻倒的车作为警示。
- 润屋何曾惧:即使有警示,大家也不畏惧生活的风险。
- 贤哉只二疏:称赞选择辞官的两位疏官,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东门挂冠去:形象地描绘了放弃官职的洒脱。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喧喧”与“奔走”,“唯恐”与“谁能”等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比喻:将“覆车”比作生活中的失败和教训,提醒人们要警惕。
- 排比:通过连续的句式增强叙述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繁华社会的反思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对世俗名利的淡然与对自由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洛阳:象征繁华与历史。
- 鞭:象征时间与进度。
- 覆车:象征失败与教训。
- 东门:象征新的开始与选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谁是《洛阳道》的作者?
A. 王贞白
B. 李白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覆车”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失败
C. 成功
D. 和平 -
诗人对选择辞官的人的态度是?
A. 讽刺
B. 赞美
C. 无所谓
D. 羡慕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同样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 《春望》 by 杜甫:表达对繁华的失落与对未来的希望。
诗词对比
- 《将进酒》 by 李白:表达豪放的生活态度,与王贞白的淡然形成对比。
- 《静夜思》 by 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与王贞白对官场的厌倦,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王贞白研究》
通过以上的解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洛阳道》的诗意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