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知常德袁尊固监丞送别四诗》
时间: 2025-01-04 12:31: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试把行藏为子评,只知尽分敢徼名。
出如有益殷三聘,用不能行鲁两生。
此道古人如饮食,后来灶婢或猜惊。
子云亦号知书者,犹把商山作采荣。
白话文翻译
试着把你的去留给我评说,只知尽心尽力却敢于追求名声。
出任官职如同殷商的三聘,然而却无法像鲁国的两位圣人那样行事。
这条道理古人就像饮食一样,后来的人可能会产生误解。
孔子所称的“知书者”,也只是把商山当作采摘的荣华。
注释
- 行藏:指行止和藏身,意指个人的处世态度和选择。
- 尽分:尽心尽力,尽自己的责任。
- 殷三聘:古代殷商时期,三次邀请贤士出仕的礼仪。
- 鲁两生:指孔子门下的两位弟子,象征高尚的道德和品行。
- 饮食:比喻生活中的常识和习惯。
- 灶婢:指厨房的女仆,这里用来形容后来的误解。
- 子云:指孔子,强调其为“知书者”的身份。
- 商山:指商山,古代名山,这里用作意象,象征着名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约1100年-1170年),字翰之,号仲明,南宋时期的诗人和词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深受当时文人喜爱。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送别朋友时所作,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对人生选择的思考。正值南宋时期,士人们多追求名利,诗中反映出对这种现象的批判和对真正品德的追求。
诗歌鉴赏
魏了翁的《次韵知常德袁尊固监丞送别四诗》以其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语言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全诗通过对古人与今人的对比,探讨了名利与品德的关系。首联以试评的口吻引入,显示出一种对朋友生活选择的关怀与思索。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殷三聘和鲁两生的典故,强调了古人高尚的品德与今人追求名利之间的差距。最后两句则揭示了对知识的误解,指出现代人往往只重视表象,而忽略了深刻的内涵。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意蕴深远,表现出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朋友的深情厚谊。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典故,使得整首诗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试把行藏为子评:开头即表明评说的意图,展现了作者对朋友的关注。
- 只知尽分敢徼名:揭示了现代人追求名声的态度,暗含对名利的批判。
- 出如有益殷三聘:以殷商的礼遇来比喻出仕的重要性。
- 用不能行鲁两生:暗指真正的贤者应有的品德,高尚的道德。
- 此道古人如饮食:比喻道理在生活中是常识,容易被忽视。
- 后来灶婢或猜惊:指出后人对古道理的误解,甚至产生误解和惊讶。
- 子云亦号知书者:引入孔子,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 犹把商山作采荣:以商山作为象征,表达对名利的追求。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饮食比喻道理的平常,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
主题思想: 诗中表达了对追求名利的反思,强调真正的品德和内涵远比表面的名声重要,体现了古人留下的深厚智慧。
意象分析
- 饮食:象征生活的常识和自然规律。
- 商山:象征名利与荣华,暗含对名利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殷三聘”是什么?
- A. 古代的三次宴请
- B. 古代的三次任命
- C. 古代的三次考试
- D. 古代的三次旅行
-
“子云”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孟子
- B. 荀子
- C. 孔子
- D. 老子
-
诗中提到的“鲁两生”是指哪两位弟子?
- A. 颜回和公冶长
- B. 颜回和曾子
- C. 孟子和荀子
- D. 子路和冉求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比较魏了翁的作品和李白的《将进酒》,可以看到两者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魏了翁更注重内在的道德与品德,而李白则倾向于豪放的个性和对名利的追求。两者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