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

时间: 2024-12-29 19:28:51

古寺接荒城,浮图倚太清。

松环岚翠蔚,泉激涧虹明。

僧定花开落,人行鸟送迎。

西枝如可卜,吾欲證无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寺接荒城,浮图倚太清。
松环岚翠蔚,泉激涧虹明。
僧定花开落,人行鸟送迎。
西枝如可卜,吾欲证无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古老的寺庙,它与荒废的城池相连,佛塔依靠在太清山之上。松树环绕,色彩青翠,山间的泉水奔流而下,形成了美丽的彩虹。僧人在此静坐,花儿在他面前开放和凋落,行人和鸟儿互相迎接。若能从西边的树枝上占卜,我希望能够证明无生的境界。

注释:

  • 古寺:指古老的寺庙。
  • 浮图:即佛塔,代表佛教信仰的象征。
  • 太清:可能指代高山或清静之地,象征超脱。
  • 松环岚翠蔚:松树环绕,山云翠绿。
  • 泉激涧虹明:泉水激荡,水流中的彩虹显现。
  • 僧定:僧人静坐修行。
  • 花开落:花的开放与凋落,象征生命的无常。
  • 人行鸟送迎:行人与鸟儿相互陪伴,表现自然的和谐。
  • 西枝如可卜:若能从西边的树枝上占卜,暗示对未来的探求。
  • 吾欲证无生:我希望能够证悟无生的境界,表明追求解脱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德邻,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官职不详。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融入自然景观与哲理思考,表达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静谧的环境中,诗人可能是在某个古老的寺庙中,面对荒凉的城池,心中涌起对生命、自然和宗教的思考。诗中反映出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和对超脱境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古寺》是一首融情于景的诗,诗中描绘了古寺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开头两句“古寺接荒城,浮图倚太清”,通过对古寺与荒城的对比,表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暗示了人类文明的脆弱与自然的永恒。接着“松环岚翠蔚,泉激涧虹明”描绘了古寺周围的自然风光,松树的苍翠和泉水的奔腾,传达出一种生机与活力。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僧定花开落,人行鸟送迎”,描绘了僧人静坐修行的场景,花朵的开放与凋零暗示了生命的无常,而人与鸟之间的和谐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这种自然的交融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最后两句“西枝如可卜,吾欲证无生”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思考与对无生境界的渴望,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和超脱的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既有自然的生机,又有哲理的沉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独到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古寺接荒城:古老的寺庙与荒废的城市相接,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历史的变迁。
  2. 浮图倚太清:佛塔依靠在高山上,突出了寺庙的庄严与神圣。
  3. 松环岚翠蔚:松树环绕,山间云雾缭绕,形成翠绿的景象,描绘出一种自然的美。
  4. 泉激涧虹明:泉水奔流,激起的水珠在阳光下形成了彩虹,象征着自然的美妙与生机。
  5. 僧定花开落:僧人静坐,面前的花朵在开放与凋落之间,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无常。
  6. 人行鸟送迎:行人与鸟儿互相陪伴,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7. 西枝如可卜:若能从西边的树枝上占卜,表达对未来的探索与期待。
  8. 吾欲证无生:诗人渴望能证悟无生的境界,反映了他对生命真谛的思索。

修辞手法:

  • 对比:古寺与荒城的对比,表现历史的沧桑。
  • 意象:松、泉、花等自然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拟人:鸟儿的送迎,赋予自然以生命的情感。
  • 象征:花开与凋落象征生命的无常,西枝占卜象征对未来的探索。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反映了诗人对超脱与无生境界的追求,传达出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寺:象征着宗教信仰与历史文化。
  • 浮图:代表佛教的精神寄托。
  • 松树:象征坚韧与长寿。
  • 泉水:象征生命的活力与流动。
  • 花开花落:象征生命的无常与美好。

这些意象通过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松环岚翠蔚”中的“岚”指的是什么? A. 雾气
    B. 风
    C. 雪
    D. 雨

  2. 判断题:诗人希望能够通过西边的树枝占卜未来。(对/错)

  3. 填空题:诗中“花开落”象征着__

答案:

  1. A. 雾气
  2. 生命的无常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同样描绘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慨,但侧重于国家的兴亡与个人的忧愁。
  • 《鹿柴》(王维):通过山水意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境清幽。

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与思想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