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桐庐作》

时间: 2024-12-29 19:20:44

三年常作客,几度溯前川。

山合疑无路,溪回别有天。

虹分遥电雨,风袅近虚烟。

归路知多少,啼鹃云树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过桐庐作
作者:俞德邻 〔宋代〕

三年常作客,几度溯前川。
山合疑无路,溪回别有天。
虹分遥电雨,风袅近虚烟。
归路知多少,啼鹃云树边。


白话文翻译:

作者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在桐庐这片山水之间的游历与感受。三年来,他常常在外漂泊,回想起几次逆流而上游览的经历。面对重重山峦,似乎没有路可走,但小溪却在蜿蜒曲折中引领着他发现了新的天地。远方的彩虹在雨中分开,微风中飘散着烟雾。归途上,他不知道还有多少路要走,只听见杜鹃在云树之间啼叫。


注释:

字词注释:

  • 作客:居住、逗留在他处。
  • :逆流而上。
  • 山合:山峦相连,似乎没有路。
  • 溪回:小溪在曲折中流动。
  • 遥电雨:远方的彩虹与雨水交织。
  • :形容轻柔摇动。
  • 啼鹃:杜鹃的鸣叫声。

典故解析:

  • 杜鹃啼:杜鹃鸟常在春天啼叫,古人认为它是标志春天到来的鸟类,常用来表达游子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德邻,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以山水诗见长,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及表达游子心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在桐庐游历期间,受到周围自然景色的启发,抒发了他对归途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舟过桐庐作》是一首充满山水意象的诗,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流转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三年常作客,几度溯前川”,生动地描绘了游子的孤独与漂泊,三年的客居生活使人感到时光的流逝与归属的渴望。接下来的“山合疑无路,溪回别有天”则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现了在艰难的环境中仍然能发现新的希望与方向。作者通过景物的变化,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后面的“虹分遥电雨,风袅近虚烟”中,虹与雨的结合,象征着希望与美好,微风中的烟雾则增添了诗的朦胧感与神秘感,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最后一句“归路知多少,啼鹃云树边”,则将游子的思乡之情与自然景色结合在一起,杜鹃的啼叫更是加深了这种思乡的情感。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复杂的情感与自然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年常作客:表明诗人长期漂泊,心中对归属的渴望。
  • 几度溯前川:回忆自己在水中逆流而上的经历,象征着追寻与探索。
  • 山合疑无路:面对重重山峦,诗人感到迷茫。
  • 溪回别有天:小溪的曲折流淌显示出在困境中也能找到出路。
  • 虹分遥电雨:描绘自然现象,象征希望。
  • 风袅近虚烟:轻风中飘动的烟雾,增添了诗的神秘感。
  • 归路知多少:表达对归途的无奈与思考。
  • 啼鹃云树边:杜鹃的啼叫唤起思乡之情,营造出一种孤独与思念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山合疑无路”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
  • 对仗:如“虹分遥电雨,风袅近虚烟”形成对照,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杜鹃的啼叫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游子在山水间的经历,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具有浓厚的抒情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象征自然的美与人心的孤独。
  • :希望与美好的象征。
  • 杜鹃:思乡与孤独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作客”指的是? A. 回家
    B. 在外居住
    C. 参加聚会

  2. 诗人认为归路有多少? A. 不知道
    B. 很多
    C. 一条

  3. 诗中“虹分遥电雨”描绘了什么? A. 一场大雨
    B. 自然的美景
    C. 远方的希望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与《舟过桐庐作》在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思乡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前者更注重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后者则强调漂泊与归属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诗词名篇赏析》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