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胡二祖雅》

时间: 2025-01-04 09:42:07

慨然成独往,惆怅别离颜。

秋水伊人梦,斜阳远处山。

一庭霜尽落,千里雁初还。

予亦动归兴,为园十亩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胡二祖雅
王邦畿

慨然成独往,惆怅别离颜。
秋水伊人梦,斜阳远处山。
一庭霜尽落,千里雁初还。
予亦动归兴,为园十亩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胡二祖雅的送别之情。诗人慨然决然地独自前往,心中充满了惆怅与不舍。秋水映照着伊人的梦境,斜阳的余晖照耀着远处的山岭。一庭的霜花已经落尽,千里之外的雁阵刚刚飞回。诗人内心也感到归乡的冲动,想着自己那十亩的园田。

注释:

  • 慨然:心情豪迈、坚定的样子。
  • 惆怅:形容心中伤感、忧愁。
  • 伊人:指美丽的女子,常用来表达思念之情。
  • 斜阳: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伤感。
  • 千里雁初还:形容归来的大雁,寓意着归乡的渴望。
  • 动归兴:内心涌现出想要归乡的兴致。
  • 园十亩间:指自己所拥有的十亩园田,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涉及众所周知的历史典故,但“千里雁初还”可联系到古诗中常用的秋雁象征,表明归乡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邦畿(约1580年-1640年),明代诗人,字子华,号靖庵,晚号青山隐者,世称“王青山”。他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表达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明代的一个秋天,诗人送别好友胡二祖雅,反映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寄托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送胡二祖雅》是王邦畿的一首写友情和乡愁的诗。诗的开头“慨然成独往”便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坚定与豪情,尽管内心充满惆怅与不舍,但他依然选择了独自启程。这种情感的矛盾,正是人生旅途中的常态,离别往往伴随着对未来的期待与对过去的怀念。

在“秋水伊人梦,斜阳远处山”中,诗人以秋水和斜阳的意象,渲染出一种清冷的美感。秋水映照着伊人的梦,仿佛在提醒诗人不断思念的情感,而斜阳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无奈。接下来的“一庭霜尽落,千里雁初还”则描绘出秋天的意境,霜落无声,雁归千里,画面宁静而又蕴含深意,暗示着归乡的情感。

最后一句“予亦动归兴,为园十亩间”则是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结合,表达了对归田园生活的向往。将离别的忧伤与对自然的热爱相融合,使整个作品在感情上得到了升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慨然成独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尽管独自出行,仍感慨万千。
    • 惆怅别离颜:在出行之际,面临离别,心中充满了不舍与惆怅。
    • 秋水伊人梦:秋水之中映现出伊人的梦境,象征着诗人对美好情感的追忆。
    • 斜阳远处山:斜阳映照的远山,增添了几分孤独与思乡的情绪。
    • 一庭霜尽落:庭院中的霜花纷纷落下,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千里雁初还:远方的雁阵归来,象征着归乡的愿望和期待。
    • 予亦动归兴:诗人感受到了归乡的冲动,内心向往。
    • 为园十亩间:表达了对自己小小田园的向往,渴望回归自然。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秋水伊人梦”将水与梦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意境。
    • 拟人:将自然现象如霜、雁赋予情感,使得诗歌情感更加生动。
    • 对仗:诗中的对仗如“千里雁初还”与“一庭霜尽落”,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与韵律。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离别的惆怅与归乡的渴望,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秋水:象征着清澈与思念,表现出一种静谧的美感。
  • 伊人:代表着心中所爱的人,体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 斜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 :象征着季节的变迁,隐喻生命的无常。
  • :象征归乡的愿望和思念,常常与离别联系在一起。
  • 园田:象征着田园生活,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对独自出行的态度是: A. 充满期待
    B. 感到惆怅
    C. 毫无兴趣
    D. 愤怒

  2. “千里雁初还”中的“雁”象征什么? A. 离别
    B. 归乡
    C. 旅行
    D. 思念

  3. 诗中提到的“十亩园”代表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朋友
    B. 自然生活
    C. 财富
    D. 事业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王维
  • 《静夜思》:李白
  • 《渔舟唱晚》:张志和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别》与王邦畿的《送胡二祖雅》:两首诗都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王维的作品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王邦畿则更加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王邦畿诗词集》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