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雨怀山中人
作者: 王邦畿 〔明代〕
葭菼日以长,袅袅在中阿。
之子何为者,秋来不我过。
雁声悲远陌,云气暗长河。
好护山中桂,今年风雨多。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雨水洒落,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那位你为何不来探望我,秋天已经到来却未曾相见。
雁群的哀鸣在遥远的田野上回荡,乌云笼罩着长长的河流。
我希望能好好保护山中的桂花树,今年的风雨实在太多了。
注释:
- 葭菼:指芦苇,生长在水边。
- 袅袅:形容轻柔而柔和的样子,通常用来形容烟雾或植物的摇曳。
- 之子:指的是特定的人,通常是朋友或亲人。
- 秋来不我过:秋天已经来临,但你却没有来探望我。
- 雁声悲远陌:雁的鸣叫声在远方的田野上显得悲伤。
- 云气暗长河:乌云笼罩着漫长的河流,暗示着天气阴沉。
- 好护山中桂:希望能够好好保护山中的桂花树。
典故解析:
“雁声悲远陌”中的“雁”常常与思乡情绪联系在一起,古代诗词中常用雁来表达离愁别绪。“桂”则是中秋的象征,寓意团圆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邦畿(约1580年-约1650年),字宗道,号岱阳,明代诗人,擅长诗歌,尤其以山水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诗人或许在某个秋季的雨天,思念远方的朋友或亲人,表达了对彼此相聚的渴望和对自然变化的感慨。
诗歌鉴赏:
《秋雨怀山中人》是一首抒发思念之情的诗作。全文在秋雨的背景下,描绘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融。诗的开头,“葭菼日以长”,通过描写芦苇在秋日阳光下的样子,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接着,诗人直白地表达对“之子”的思念,质问为何在秋天来临之际,朋友却未曾前来相聚。这里的“秋”不仅是季节的标志,更是情感的象征,暗示着友情的疏离。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以“雁声悲远陌”引入了更为深沉的情感,雁的哀鸣象征着离别的痛苦和孤独。接下来的“云气暗长河”则通过描写阴沉的天气,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心境,反映出对未来的忧虑与对朋友的思念。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山中桂花的关心,“好护山中桂,今年风雨多”,不仅是对自然的眷恋,也是对生活的期盼和勇气。整首诗以细腻的感情与优美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王邦畿深厚的诗歌造诣与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葭菼日以长:描绘秋天阳光下芦苇的生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袅袅在中阿:芦苇轻轻摇曳,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气氛。
- 之子何为者:直接表达思念,质问对方为何不来。
- 秋来不我过:强调秋天的到来与相聚的缺失。
- 雁声悲远陌:雁的鸣叫声渗透了离愁。
- 云气暗长河:云层低沉,暗示着不好的天气与心情。
- 好护山中桂:表达对自然景物的关心与保护。
- 今年风雨多:暗示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芦苇的摇曳比作轻柔的情感。
- 拟人:雁声的“悲”赋予了声音以情感。
- 对仗:如“云气暗长河”,上下句形成对照,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思念与孤独,表达了在秋雨中对友人的怀念与对大自然的感慨,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葭菼:象征着自然和生命的延续。
- 雁声:代表着离别与思念。
- 云气:象征着忧愁与不安。
- 桂花:象征着美好与团圆,承载着对生活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葭菼日以长”中的“葭菼”指的是什么? a) 树木
b) 芦苇
c) 花草 -
诗中的“之子”指代的是? a) 朋友
b) 亲人
c) 陌生人 -
“雁声悲远陌”中的“悲”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忧伤
c) 平静
答案: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王维与王邦畿的山水诗: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心,表现了隐逸的生活与对自然的热爱。
- 王邦畿的《秋雨怀山中人》则更多地探讨了情感的缺失与思念。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明代诗人研究》
- 《王邦畿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