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闲居寄包何》
作者:钱起 〔唐代〕
去名即栖遁,何必归沧浪。
种药幽不浅,杜门喧自忘。
林眠多晓梦,鸦散惊初阳。
片雪幽云至,回风邻果香。
佳期碧天末,惆怅紫兰芳。
白话文翻译:
放弃名利便可隐居,何必再去沧浪之畔。
种植药草虽在幽静,关上门来喧嚣自会忘却。
在林中安眠多做晨梦,乌鸦散去惊醒初阳。
片片白雪在幽云中降临,回风送来邻家的果香。
美好的时光在碧空尽头,惆怅的是那紫兰的芳香。
注释:
字词注释:
- 栖遁:隐居,躲避世俗的生活。
- 沧浪:指沧浪之水,原意为大海,这里暗指喧嚣与繁华的生活。
- 杜门:关上门,表示与外界隔绝。
- 晓梦:早晨的梦境。
- 片雪:指雪花,象征宁静与纯洁。
- 邻果香:邻居的果树散发的香气。
典故解析:
-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沧浪”与古人隐逸思想相关,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起,唐代诗人,生于公元约730年,以五言诗著称,作品中常表现隐逸生活及对自然的热爱。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诗人隐居期间,反映了他对名利的淡泊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唐代是一个政治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代,许多文人选择隐居以逃避纷纷扰扰的世俗生活。
诗歌鉴赏:
《闲居寄包何》是一首反映隐逸生活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开头两句“去名即栖遁,何必归沧浪”表明诗人对名利的厌倦,选择隐居生活的坚定意志。这种态度在唐代文人中尤为常见,反映了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接下来的“种药幽不浅,杜门喧自忘”进一步描绘了隐居生活的细节:种植药草,关门不问世事,体现了诗人心中那份静谧与安宁。诗中“林眠多晓梦,鸦散惊初阳”则通过晨梦与乌鸦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氛围,使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两句“佳期碧天末,惆怅紫兰芳”则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尽管隐居生活让人享受宁静,但对美好时光的惋惜与对兰花香气的留恋,暗示着诗人内心对世俗生活的牵挂与思考。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使得整首诗在宁静中透出一丝惆怅,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去名即栖遁:放弃名利后便可隐居,表达诗人对世俗的淡漠。
- 何必归沧浪:不必再回到喧嚣的生活,表现对隐居的坚定选择。
- 种药幽不浅:种植药草的生活虽然幽静,却有其深意。
- 杜门喧自忘:关上门来,喧嚣之事便会被遗忘。
- 林眠多晓梦:在树林中安睡,清晨的梦境多姿多彩。
- 鸦散惊初阳:乌鸦飞散,打破了初升的阳光,寓意清晨的宁静被打破。
- 片雪幽云至:雪花飘落,带来了幽静的氛围。
- 回风邻果香:微风中传来邻居果树的香气,增添了自然的美。
- 佳期碧天末:美好的时光在碧蓝的天空尽头,隐喻时间的流逝。
- 惆怅紫兰芳:对兰花芳香的惆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隐居生活比作种药,暗示其深厚的内涵。
- 拟人:乌鸦的散去与阳光的初现,营造生动的自然景象。
- 对仗:整首诗的对称结构增强了音韵美,提升了诗歌的艺术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名利的淡薄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惋惜,体现了唐代隐逸文化的深厚底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名利:象征世俗的繁华与纷扰。
- 药草:象征隐居生活的清新与自然。
- 乌鸦:象征清晨的宁静与生活的打破。
- 雪与云: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幽静。
- 果香:象征邻里和谐与自然的馈赠。
- 紫兰:象征美好的时光与内心的惆怅。
这些意象不仅塑造了诗的情境,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哲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选择隐居的原因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逃避世俗喧嚣
c) 追求财富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种药”象征什么? a) 生活的富裕
b) 对自然的向往
c) 对世俗的厌倦
答案:b -
诗中“佳期碧天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开心
b) 惆怅
c) 愤怒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 《静夜思》——李白
- 《归园田居》——陶渊明
诗词对比:
- 钱起的《闲居寄包何》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均表现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钱起诗中更倾向于细腻的自然描绘,而陶渊明则更强调对田园生活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
以上资料可帮助进一步理解唐代诗歌及诗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