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琢成红玉纤纤指,
十三弦上调新水。
一弄入云声,
月明天更青。
匆匆莺语啭,
待寓昭君怨。
寄语莫重弹,
有人愁倚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弹奏古筝的女子,她的手指如红玉般纤细,正在十三根弦上调试出清新的音调。她的琴声仿佛飞入云端,月光下的天空变得更加幽蓝。春莺匆匆地鸣叫,而她心中却藏着昭君的怨愁。她向琴声寄托了心声,希望那曲子不要再重奏,因为在一旁的有人正愁苦地倚着栏杆。
注释:
- 琢成红玉:形容女子的手指如红玉般精致,琢磨出美丽的形状。
- 十三弦:古筝通常有十三根弦,调试新水指的是调整琴弦发出的美妙音调。
- 入云声:琴声如同飞入云端,形容音色清脆悠扬。
- 月明天更青:月光明亮,天空显得更加清澈。
- 莺语啭:指黄莺的鸣叫声,生动而急促。
- 昭君怨:提及王昭君,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因政治原因被送往匈奴,心中有怨。
- 寄语莫重弹:寄托的情感希望不再重演,即希望不要再弹奏让人伤感的曲子。
- 愁倚栏:指有人在栏杆旁愁苦地依偎着,表现出一种孤独和思念。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张孝祥,宋代词人,以其词作清新婉约、情感真挚而著称。他的诗词往往融入个人经历与社会观察,表现出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
- 创作背景:这首词可能是为了表达对当时社会中女性命运的关怀,尤其是表现了女子在情感上所承受的痛苦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菩萨蛮 其五 赠筝妓》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古筝女子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诗的开头,诗人用“琢成红玉”“纤纤指”来描绘女子的手指,不仅展现了她的美丽,也暗示了她高超的技艺。十三弦的古筝,代表着她的艺术造诣和对音乐的热爱。接下来,诗人通过“月明天更青”描绘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琴声仿佛在月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动人。
而当诗人提到“匆匆莺语啭”,则引入了一种急促的情绪,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无常。紧接着提及的“昭君怨”,则让整首诗的情感更加厚重,昭君的遭遇象征着古代女子的无奈与悲剧,寄托了对她们命运的深切同情。
最后,诗人用“寄语莫重弹”表达出一种对过去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警惕,表明了对曾经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可能再度重演的痛苦的忌惮。整首诗情感深沉,映射出诗人在对美与哀愁的思考中,给予人们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琢成红玉纤纤指:形容女子的手指精致如玉,展现其优雅之姿。
- 十三弦上调新水:她正在调整琴弦,调试出新的旋律,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 一弄入云声:琴声如云般飘渺,突显音乐的美好与自由。
- 月明天更青:夜色清丽,环境优美,反衬出女子的孤独与思念。
- 匆匆莺语啭:春天莺鸟的叫声,带来一丝活力,但也显得匆忙,暗示时间的无情。
- 待寓昭君怨:昭君的怨情象征着女性的悲剧,反映了社会对女性命运的压迫。
- 寄语莫重弹:希望这段感情不再重演,体现了对痛苦回忆的逃避。
- 有人愁倚栏:结尾处的意象则给人以孤独感,表达了对失去的惋惜。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手指比作红玉,象征精致与柔美。
- 拟人:琴声“入云”,赋予音乐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美的赞美与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对女性情感的深切关注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
意象分析:
- 红玉:象征美丽与珍贵,体现了女子的优雅。
- 古筝:代表传统文化与艺术,反映出古代女性的才华。
- 云:象征自由与梦境,增强了音乐的飘渺感。
- 昭君:作为历史人物,象征着古代女性的悲惨命运,增添了诗的深度。
- 栏杆:表现孤独与思念之情,暗示着对过去的依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A. 琵琶
B. 古筝
C. 笛子 -
“寄语莫重弹”中的“重弹”指的是什么情感? A. 快乐
B. 痛苦
C. 忧伤 -
诗中提到的“昭君”是谁? A. 古代美人
B. 诗人
C. 皇后
答案:
- B. 古筝
- B. 痛苦
- A. 古代美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 温庭筠的《更漏子·夜雨寄北》
-
诗词对比: 比较张孝祥的《菩萨蛮》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两者都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与命运中的无奈,但张孝祥更侧重于对艺术的描绘,而李清照则更加强调对情感的细腻刻画。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清照与宋代女性文学研究》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情感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