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5:09:23

饥肠得酒作雷鸣,痛饮狂歌不自程。

坐上波澜生健笔,归来钟鼓动严城。

不应此地淹鸿业,盍与吾君致太平。

伏枥壮心犹未已,须君为我请长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饥肠得酒作雷鸣,
痛饮狂歌不自程。
坐上波澜生健笔,
归来钟鼓动严城。
不应此地淹鸿业,
盍与吾君致太平。
伏枥壮心犹未已,
须君为我请长缨。

白话文翻译:

肚子饿得响如雷鸣,痛快地饮酒高歌,忘却了归途。在座位上波澜起伏,激发了我健壮的笔力。归来时钟鼓齐鸣,声势浩大,不应在此地埋没了大业。为何不和我一起向君主请求太平?我仍然怀有壮志未酬,必须请你为我请愿,带上长缨。

注释:

  • 饥肠:肚子饿,饥饿的肠胃。
  • 雷鸣:形容酒喝得痛快,声势如雷鸣般响亮。
  • 痛饮狂歌:痛快痛饮,放声高歌。
  • 波澜:这里形容激情起伏,笔墨生动。
  • 钟鼓:古代乐器,象征盛大的场面和喜庆。
  • 鸿业:大业,指伟大的事业。
  • 太平:指国家的安定和平。
  • 伏枥:伏在马前,指未能施展志向。

典故解析:

“伏枥”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意为未能施展才能;“鸿业”常用来形容伟大的事业,源于古代文人对理想事业的追求;“长缨”象征着权力和地位,表示诗人希望得到重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孝祥(1080年-1150年),字子容,号青溪,南宋初期词人,才华横溢,仕途坎坷,诗词风格豪放激昂,常表现对国家和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不安,诗人通过饮酒作乐来发泄内心的苦闷与壮志未酬,同时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的渴望。

诗歌鉴赏:

张孝祥的《次韵其二》以激情澎湃的情感和激昂的语调,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注。诗的开头通过“饥肠得酒作雷鸣”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饮酒的痛快,表现了他在苦闷中的一丝解脱。接着“坐上波澜生健笔”,展示了酒后灵感迸发,写作的热情与冲动。诗中“归来钟鼓动严城”则暗示着归来的壮志和对未来的期待。

后半部分,“不应此地淹鸿业”直接点出诗人对现状的不满,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忧。而“须君为我请长缨”则是呼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实现理想,显示了诗人不屈的精神与豪情。在字句间,诗人通过豪放的气质和对未来的渴望,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个体情怀。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饥肠得酒作雷鸣”:形象地表达饮酒后的痛快,饥饿与酒的结合形成激烈的对比。
    • “痛饮狂歌不自程”:强调饮酒后的放纵,忘却归途,暗示对现实的逃避。
    • “坐上波澜生健笔”:酒后灵感涌现,表现出诗人的才华与激情。
    • “归来钟鼓动严城”:象征归来的壮阔与气势,传达对未来的希望。
    • “不应此地淹鸿业”:直白表达对现状的不满,渴望更大的施展空间。
    • “盍与吾君致太平”:呼吁志同道合之人共同追求安定。
    • “伏枥壮心犹未已”:表现出诗人虽身处逆境,但志向依旧坚定。
    • “须君为我请长缨”:请求朋友帮助实现理想,显示出渴望合作的精神。
  2.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饥肠得酒作雷鸣”,比喻饮酒的声势。
    • 拟人:“波澜生健笔”,赋予笔以生命力。
    • 对仗:如“痛饮狂歌”与“不应此地”,形成鲜明的对比。
  3. 主题思想: 该诗强调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的渴望和对当下困境的不满,传达出一种豪情壮志和对朋友的期待,反映了诗人不屈的精神面貌。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放纵与解脱,反映诗人对现实的逃避。
  • 雷鸣:表现出饮酒的痛快与内心的激荡。
  • 波澜:象征着灵感与激情的起伏,显示诗人的创作状态。
  • 钟鼓:象征着盛大的场面和对未来的期待。
  • 长缨:象征权力与地位,反映诗人对实现理想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张孝祥的《次韵其二》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忧愁
    C. 对未来的渴望
    D. 对饮酒的热爱

  2. 诗中“饥肠得酒作雷鸣”是用来形容什么? A. 饥饿
    B. 饮酒的痛快
    C. 创作的灵感
    D. 生活的无奈

  3. 诗人希望通过“须君为我请长缨”来表达什么? A. 对朋友的责备
    B. 共同追求理想
    C. 对国家的不满
    D. 对饮酒的热情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张孝祥的《次韵其二》均表现了饮酒的豪情,但李白更侧重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而张孝祥则更加关注国家与理想的追求。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折射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追求。

参考资料:

  1. 《宋诗选》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词源与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