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时间: 2025-01-04 09:57:40

松影直。

不放夕阳红入。

起伏山根穿水出。

怒湍翻雪白。

涧底古藤人立。

薄媚崖花迎客。

有四十桥如过翼。

碾轮归路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松影直。不放夕阳红入。起伏山根穿水出。怒湍翻雪白。涧底古藤人立。薄媚崖花迎客。有四十桥如过翼。碾轮归路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象。松树的影子笔直地投射下来,不让夕阳的红光溶入其中。起伏的山根穿过水面而出,愤怒的急流翻滚着白色的浪花。涧底的古藤旁,站着一个人。薄薄的花朵在崖边迎接客人。四十座桥像翅膀一样横跨而过,磨轮的归路十分急促。

注释:

  • 松影直:松树的影子笔直。
  • 不放夕阳红入:不让夕阳的红光照射进来。
  • 起伏山根:起伏的山脊。
  • 怒湍翻雪白:急流翻滚出白色的浪花。
  • 涧底古藤人立:古藤旁有人站立。
  • 薄媚崖花迎客:轻柔的花朵在崖边迎接客人。
  • 四十桥如过翼:四十座桥如同翅膀般横跨。
  • 碾轮归路疾:磨轮的归程快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荣法(生卒年不详),近代诗人,生于清末,活跃于民国时期。他的作品继承了古典诗词的传统,擅长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

《谒金门》创作于袁荣法游历名胜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变迁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谒金门》是一首充满生机与自然美感的诗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夕阳下的自然风光,传达出一种恬淡而悠然的情绪。诗的开头提到“松影直”,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宁静的环境,接着通过“不放夕阳红入”展现出诗人对光影变化的敏锐观察,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景色的层次感,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随着诗句的推进,山水的起伏、涧水的激荡、古藤的静立以及崖花的迎客,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展现出自然的和谐美。最后提到的“四十桥如过翼”,则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归属感和归家的渴望。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蕴含了人文情怀,令人沉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松影直:笔直的松影渲染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不放夕阳红入:夕阳的红光被松影遮挡,增添了神秘感。
  • 起伏山根穿水出:山脊的起伏与水面的交错,形成了自然的美妙景观。
  • 怒湍翻雪白:急流的激荡不仅是自然的力量,也象征着生活的奔放。
  • 涧底古藤人立:古藤旁的人影,为静谧的场景增添了一丝人情味。
  • 薄媚崖花迎客:花朵的柔美与热情,展现了自然的温情。
  • 有四十桥如过翼:桥的数量和形状给人以飞翔的感觉,象征着人们追求自由与美好的愿望。
  • 碾轮归路疾:归家的路途匆忙,暗示着生活的节奏与对家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桥比作翅膀,形象生动。
  • 拟人:涧底古藤与迎客的花朵,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诗句的结构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影:象征坚韧与长寿。
  • 夕阳:代表时光的流逝与美好的回忆。
  • 怒湍:象征着生活的激情与挑战。
  • 古藤:象征着历史与传承。
  • 崖花:代表着生命的美丽与脆弱。
  • :象征着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怒湍”指的是什么?
    A. 平静的水流
    B. 激烈的急流
    C. 静谧的湖泊

  2. “四十桥如过翼”中的“过翼”比喻什么?
    A. 桥的数量
    B. 桥的形状像翅膀
    C. 桥的材质

  3.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主要是哪个季节的特点?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同样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但更多地强调了人生的哲理与壮志。在风格上,袁荣法的作品更注重细腻景物的描写,而王之涣的作品则更侧重于抒发情感和哲思。

参考资料:

  • 《古典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人研究》
  • 《袁荣法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