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陈仲野都事没任所》

时间: 2025-01-08 03:32:38

舆绋暗风沙,丹旌映晚霞。

吏人营殡殓,童仆着衰麻。

袭荫无遗嗣,招魂有外家。

重来恐迷处,记取路三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舆绋暗风沙,丹旌映晚霞。
吏人营殡殓,童仆着衰麻。
袭荫无遗嗣,招魂有外家。
重来恐迷处,记取路三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凉的场景:在风沙弥漫的环境中,红色的旗帜映衬着晚霞。官吏们忙着为死者准备丧事,而小仆人则身穿丧服。死者的亲属无后代继承家业,招魂的仪式上却有外人参与。再回到这里,我害怕迷失方向,因此要记住那条三叉路口的路。

注释:

  • 舆绋:指车帏,古代皇族或贵族出行时所用的帷幕。
  • 丹旌:红色的旗帜,通常象征着荣耀或庄重的场合。
  • 吏人:指官吏,这里特指负责殡葬事务的官员。
  • 殡殓:指丧葬和安放尸体的仪式。
  • 童仆:指小仆人,负责处理杂务的侍从。
  • 衰麻:丧服,古代用麻布制成,表示哀悼。
  • 袭荫:指继承遗产或承袭家业。
  • 招魂:一种传统的祭祀仪式,用于召唤死者的灵魂。
  • 外家:指与逝者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外人。
  • 重来:再次来到这个地方。
  • 三叉:指三条路的交叉口,象征选择和迷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基,字世杰,号退庵,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其诗多取材于生活和自然,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杨基对陈仲野的追悼之际,反映了对生死无常、亲情疏离的感慨,同时也对当时官场的冷漠和丧葬习俗提出了思考。

诗歌鉴赏:

《哭陈仲野都事没任所》是一首充满哀伤的悼亡诗,诗中通过描绘殡葬仪式的细节,展现出对死者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叹。首联“舆绋暗风沙”,用“暗”字暗示了凄凉的氛围,同时“风沙”又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不确定。接下来的“丹旌映晚霞”,则在悲伤的背影中加入了一抹温暖的色彩,似乎在提醒人们在哀悼中也要珍惜生者的生命。

中间的几句描写了官吏和童仆的忙碌,展现了社会对死亡的机械反应,“吏人营殡殓,童仆着衰麻”,而“袭荫无遗嗣”则强调了死者的孤独与无后,令人产生同情与惋惜。最后两句“重来恐迷处,记取路三叉”,表达了诗人对故地重游的迷惘与不安,具有强烈的感情共鸣。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对生死的探讨,既有对逝者的追忆,也有对生命无常的叹息,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悼亡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舆绋暗风沙”:在阴沉的风沙中,车帷显得暗淡无光,暗示丧事的沉重氛围。
  2. “丹旌映晚霞”:红色的旗帜映衬着晚霞,给凄凉的场景增添了一丝色彩,反映出对逝者的尊重。
  3. “吏人营殡殓”:官吏忙忙碌碌地处理丧事,展示了社会对死亡的机械反应。
  4. “童仆着衰麻”:小仆人穿着丧服,传达出对逝者的哀悼与尊重。
  5. “袭荫无遗嗣”:死者没有后代继承,表现出孤独与无助。
  6. “招魂有外家”:外人参与招魂仪式,突显亲情的缺失。
  7. “重来恐迷处”:再次来到此地,心中感到迷惘。
  8. “记取路三叉”:提醒自己要记住三叉路口,以免迷失方向。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结构工整,形成了对称美。
  • 意象:如“风沙”、“晚霞”等意象交替出现,构成了情感的深度和层次。
  • 比喻:用“暗”与“映”来对比生死的沉重与美好。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死亡和丧葬的描写,探讨了生与死的关系、亲情的缺失以及对逝去的怀念,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逝者的追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舆绋:象征着生者的荣华与逝者的孤寂。
  • 丹旌:表示对逝者的尊重与怀念。
  • 风沙:象征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 衰麻:代表哀悼与悲伤。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仅是物象,更是情感的载体,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人性的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舆绋”指的是什么? A. 车帷
    B. 丧服
    C. 旗帜

  2. 诗中提到的“丹旌”象征什么? A. 悲伤
    B. 尊重
    C. 喜庆

  3. 诗人对“重来恐迷处”的感受是? A. 喜悦
    B. 迷惘
    C. 确定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哀江头》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杜甫的《哀江头》同样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情感深沉而真挚;而白居易的《琵琶行》则通过音乐描绘了人生的苦乐,展现了对生活的感悟,两者在主题上虽有相似之处,但情感表达的方式和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杨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文学与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