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句曲秋日郊居杂兴(十首)
作者:杨基
编竹补疏篱,生刍束酒旗。
鸡豚田祖庙,鹰犬猎神祠。
玉糁菰为粉,琼酥豆作糜。
儿童采芦叶,争学短箫吹。
白话文翻译:
在秋日的郊外,我用编织的竹子修补篱笆,青草被束成一捆做成酒旗。
鸡和猪在田间,祖庙静谧,鹰犬在神祠中猎捕。
将玉米磨成粉,琼脂和豆子做成糜粥。
孩子们在采集芦苇叶,争着学着吹短箫。
注释:
- 编竹:用竹子编织,形容修篱笆的材料和方法。
- 疏篱:指稀疏的篱笆,表示乡村的简朴。
- 生刍:新鲜的青草或麦草,用于喂养牲畜。
- 酒旗:用来招揽客人的酒家标志。
- 鸡豚:鸡和猪,常见的家禽和家畜,象征乡村生活的富足。
- 田祖庙:供奉土地神的庙宇,保佑农田丰收。
- 鹰犬:猎鹰与猎犬,指代猎捕的工具。
- 玉糁:玉米磨成的粉,形容细腻的食物。
- 琼酥:比喻美味的食物,尤其是用豆子制成的。
- 儿童:指小孩,天真无邪,充满好奇。
- 短箫:一种简单的乐器,代表孩童的玩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基,明代诗人,字子华,号逸少,生于江苏,擅长诗词,尤其以描写田园生活而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秋日,正是农田丰收的季节,诗人通过描绘乡村的景象,表现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体现了明代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秋日乡村的生动场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与宁静。首联“编竹补疏篱,生刍束酒旗”以修篱和草料为引,表现出农家生活的朴实与忙碌,给人一种亲切的乡村气息。接下来的“鸡豚田祖庙,鹰犬猎神祠”,则通过具体的意象展现出乡村日常生活的丰富性与文化底蕴。诗中对儿童的描写更是增添了生动的气息,体现出一种童趣与纯真。“儿童采芦叶,争学短箫吹”描绘了孩子们在自然中嬉戏的画面,既是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也是对自然的崇敬。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感受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明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编竹补疏篱”:描绘了用竹子修补篱笆的情景,传递出乡村的朴实与自然。
- “生刍束酒旗”:反映出秋日的丰收,草料与酒旗的结合象征着丰盈与欢庆。
- “鸡豚田祖庙”:描述乡村常见的景象,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鹰犬猎神祠”:意象丰富,表现出乡村的生活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 “玉糁菰为粉”:展现出农家自制食物的细腻与讲究。
- “琼酥豆作糜”:进一步描绘了乡村饮食的丰富多样。
- “儿童采芦叶”:引入孩童的视角,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气氛。
- “争学短箫吹”:展现出孩子们的天真与对自然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玉糁”与“琼酥”描绘食物的美味,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鸡豚”与“鹰犬”,增强了节奏感。
- 意象:利用“儿童”、“芦叶”、“短箫”等意象,传达出童趣和自然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崇敬,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传递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着坚韧与朴实,体现了乡村的自然美。
- 鸡豚:代表了乡村的富饶与生活的富足。
- 儿童: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与无忧无虑的童年。
- 芦叶:与自然紧密相连,体现出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短箫:寓意着纯真的童趣,增添了生动的画面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鸡豚”指的是哪些动物?
A. 鸡和鸭
B. 鸡和猪
C. 猪和牛
D. 鸭和鹅 -
“儿童采芦叶,争学短箫吹”中“短箫”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食物
C. 一种植物
D. 一种动物 -
诗的主题主要是表现了什么?
A.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B. 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C. 对历史的追忆
D. 对政治的思考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对比杨基的《句曲秋日郊居杂兴》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与乡村生活,但杨基更注重生活的细节与乡土气息,而王维则更侧重于山水的意境与哲理,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