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夏曲)》
时间: 2024-09-19 20:44: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庭芳(夏曲)
作者: 毛滂 〔宋代〕
烁石炎曦,过云急雨,院落槐午阴清。
藕花开遍,绿细一池萍。
槽下真珠溜溜,龙团破河朔余酲。
阑干外,梧桐叶底,金井辘轳声。
盈盈。开雾帐,珊瑚连枕,云母围屏。
对肌肤冰雪,自有凉生。
翠袖风回画扇,拂香篆虬尾斜横。
北窗晚,娟娟静色,竹影上帘旌。
白话文翻译:
在阳光下石头闪闪发光,云层之间急雨骤降,院子里的槐树在午后的阳光下投下清凉的阴影。藕花盛开,细细的绿水藻遍布池塘。槽下的水珠在流淌,龙团在河的北岸还留有醉意。栏杆外的梧桐树下,传来金井的辘轳声。盈盈的水波荡漾,帐子打开,珊瑚色的枕头,云母做成的屏风围绕着。面对冰雪般的肌肤,自然感受到清凉的气息。翠绿的袖子在风中摇曳,画扇轻轻拂动,香气如篆字般缭绕。北窗的晚景,清幽宁静,竹影在帘幕上摇曳。
注释:
- 烁石: 形容石头在阳光下闪光。
- 炎曦: 炽热的阳光。
- 藕花: 荷花的别名。
- 真珠: 指水珠。
- 龙团: 形容酒酿或酣醉的状态。
- 盈盈: 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 珊瑚连枕: 使用珊瑚装饰的枕头。
- 云母: 一种矿物,通常用作装饰材料,光泽如云。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具体的典故,但在描写自然景色时,运用了许多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藕花”、“梧桐”等,传递出一种清雅的夏日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字德修,号云间,南宋时期的诗人和词人,擅长词作,风格清新典雅,是“江南词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政治不稳的时期,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描绘自然美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满庭芳(夏曲)》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夏日的院落景象,作者通过生动的自然景物,表达了对夏日清凉氛围的赞美。诗的开篇描绘了阳光与阴影的交错,营造出一种温暖而清新的气息。接着,藕花的盛开与池水的细腻描写,给人以视觉上的清新感受。
诗人在描写细节时,使用了“真珠溜溜”的意象,形象地描绘出水珠在滑动的状态,透出一种灵动的美感。接下来的“金井辘轳声”则引入了动态的声音,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而后,诗人进一步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描绘了女子在夏日的悠然自得,冰雪般的肌肤与清风相伴,表现出一种清凉的美感。最后,北窗的晚景则为整首词画上了一个宁静的句点,竹影轻摇,仿佛在诉说着夏夜的静谧。
整首词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更传达了诗人渴望宁静与美好的生活态度,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烁石炎曦: 描绘阳光照耀下石头的闪烁,营造出热烈的夏日氛围。
- 过云急雨: 突然降临的暴雨,形成强烈的对比。
- 院落槐午阴清: 槐树投下的阴影,带来清凉感。
- 藕花开遍,绿细一池萍: 描绘夏日池塘的生机与活力。
- 槽下真珠溜溜: 形象地描绘水珠的滑动,增强动态美感。
- 龙团破河朔余酲: 表达饮酒后的微醺之感。
- 阑干外,梧桐叶底: 具体描绘环境,增添层次。
- 金井辘轳声: 细腻的声音描写,增添生活气息。
- 盈盈: 形容水波荡漾,继续强化氛围。
- 开雾帐,珊瑚连枕: 须弥帐幕的梦幻感。
- 对肌肤冰雪,自有凉生: 感受清凉的自然之美。
- 翠袖风回画扇: 描绘女子的柔美身姿。
- 北窗晚,娟娟静色: 结尾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 “肌肤冰雪”比喻女子的肌肤,强调其清冷美丽。
- 拟人: 水珠“溜溜”,生动形象。
- 对仗: 诗中常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生活的细腻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清凉的渴望,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石: 象征坚韧与稳定。
- 藕花: 代表清新与纯洁。
- 水珠: 传达灵动与生机。
- 梧桐: 常与离愁别恨相关,暗含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藕花”象征着什么?
- A. 清新与纯洁
- B. 哀愁与离别
- C. 温暖与热情
-
“北窗晚,娟娟静色”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生活的喧嚣
- B. 自然的宁静
- C. 伤感的情怀
-
诗中使用的“真珠溜溜”是何种修辞手法?
- A. 比喻
- B. 拟人
- C. 对仗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 苏轼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辛弃疾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与《满庭芳》均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但《水调歌头》更强调人对自然的感悟与哲理,而《满庭芳》则在细节描绘上更加生动,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毛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