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宵》

时间: 2024-12-29 19:36:21

角声和月透窗纱,惊起啼晴半村鸦。

搅乱先生眼不得,一庭春露湿梨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角声和月透窗纱,惊起啼晴半村鸦。
搅乱先生眼不得,一庭春露湿梨花。

白话文翻译:

夜晚的角声和明亮的月光透过窗纱,惊醒了半个村庄的乌鸦在啼叫。打扰了正要入睡的先生,院子里的春露湿透了梨花。

注释:

  • 角声:古代乐器,通常用来报时或召集。
  • 和月:形容夜晚月光明亮,与角声相伴。
  • 惊起:使……惊醒。
  • 啼晴:指在晴朗的夜晚乌鸦的叫声。
  • 搅乱:搅动,打扰。
  • 眼不得:形容因打扰而无法入睡。
  • 一庭:指庭院。
  • 春露:春天的露水。
  • 湿梨花:梨花因露水而湿润。

典故解析:

“角声”常用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夜的宁静,而“梨花”则常被用来代表春天的美好和新生。诗中描绘的场景透出一种春夜的宁静与美丽,却又因外界的喧闹而打破了这种平和,体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史弥宁,字子明,号少白,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常蕴含着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情感。
  •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春夜,描绘了春天的夜晚,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被打扰后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夜的静谧与美丽,但同时又呈现出一种被打扰的无奈。诗的开头以“角声和月透窗纱”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月光透过窗纱,角声回荡,整个场景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身临其境。接着,乌鸦的叫声打破了这份宁静,惊醒了半个村庄,显得有些突兀。这里的“惊起啼晴”不仅描绘了乌鸦的叫声,也象征着一种生活的打扰。最后两句“搅乱先生眼不得,一庭春露湿梨花”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因外界的喧闹而无法安静入睡的无奈,同时也体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春夜的美丽与生活的无常。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角声和月光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 第二句:突显了乌鸦的叫声,打破了夜的宁静,表现了外界的影响。
    • 第三句:表达了主人公因打扰而无法入睡的失落感。
    • 第四句:描绘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但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忧伤。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角声和月”和“惊起啼晴”,形成了音韵上的和谐。
    • 意象:月光、角声、乌鸦、春露、梨花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丰富的春夜氛围。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夜的美丽与被打扰的无奈,表达了对自然与宁静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生活中常常面临的干扰与矛盾。

意象分析:

  • 角声:象征时间流逝,带来思考。
  • 月光:象征宁静、美丽。
  • 乌鸦:代表打扰与不安。
  • 春露:象征生机与希望。
  • 梨花:代表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 选择题

    1. 诗中的“角声”主要象征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宁静的夜晚
      C. 春天的美好
      D. 乌鸦的叫声

    正确答案:A

  • 填空题: 诗中“惊起啼晴半村鸦”描述了春夜中____的场景。

    答案:乌鸦的叫声打破了宁静。

  • 判断题: 诗中的“春露湿梨花”表现了春天的生机。

    正确答案: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 杜甫
  • 《春晓》 - 孟浩然

诗词对比:

  • 《春夜喜雨》:同样描绘了春夜的美好,但更多的是对春雨的赞美,呈现出一种生机和希望。
  • 《春晓》:强调春天的到来,充满生机与活力,与《春宵》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