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道间 其三》

时间: 2025-01-01 11:31:05

风著征裘怯晚寒,一番春事在征鞍。

羞听后骑鸣笳鼓,赢得儿童夹道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衡阳道间 其三
风著征裘怯晚寒,一番春事在征鞍。
羞听后骑鸣笳鼓,赢得儿童夹道看。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傍晚,身披征衣的我感到一丝怯意,春天的气息却已经伴随在马鞍之上。羞于听到后面骑士的鸣笳和击鼓之声,回头却看到一群孩子在路边驻足观看。

注释

  • 风著征裘:风中穿着征战的衣裳,表示行旅者在外奔波的状态。
  • 怯晚寒:害怕晚上的寒冷,表现出对寒冷的感受。
  • 春事:春天的气息和活动,暗示着春天的来临。
  • 羞听:感到害羞,不想听到。
  • 鸣笳鼓:笳和鼓是乐器,通常用于战斗或庆祝的场合。
  • 儿童夹道看:孩子们在路旁观看,体现出他们的好奇和兴奋。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鸣笳鼓”在古代常与征战、庆典相关,暗示了士兵的骄傲与荣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和士人气氛浓厚的时代,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诗作成于李曾伯在外征战的途中,表达了他在旅途中的孤独感与对春天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寒冷的晚风中征程的情景,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开篇“风著征裘怯晚寒”用简洁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尤其是在旅途中对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感受。接下来的“一番春事在征鞍”,则将春天的气息带入诗中,提醒人们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春天的生命力依然存在。

诗的后半部分“羞听后骑鸣笳鼓”,在诗人内心的矛盾中显现出一种羞涩与自卑,表现出他不愿意被他人注意的情感。而“赢得儿童夹道看”,则将视角转向旁观者,尤其是孩子们的纯真与好奇,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情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生命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风著征裘怯晚寒:诗人在旅途中,感受到晚间的寒冷,穿着征战的衣服,流露出对寒冷的恐惧。
    • 一番春事在征鞍:尽管身处寒冷,但春天的气息已在马鞍之上,暗示着生命的希望与生机。
    • 羞听后骑鸣笳鼓:诗人对后面骑士的乐器声感到羞愧,反映出对自我身份的反思。
    • 赢得儿童夹道看:儿童在路旁观看,表现出对旅行者的好奇与关注,形成了一种温暖的画面。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寒冷与春天的气息)、拟人(春事的描绘)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在征途中的孤独感与春天的生机,表达了人对生活的渴望与对自我身份的反思。

意象分析

  • 征裘:象征着出征的士人,表现出对生活的期盼与对自然的感悟。
  • 晚寒:体现出孤独与乍寒乍暖的复杂心情。
  • 春事:象征着生命力与希望。
  • 儿童:寓意纯真与对生活的好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风著征裘”的意思是: A. 在风中穿着战士的衣服
    B. 在风中穿着春装
    C. 在风中穿着冬衣

  2. “羞听后骑鸣笳鼓”的意思是: A. 感到自豪
    B. 感到羞愧
    C. 感到高兴

  3. 诗中提到的“儿童夹道看”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孩子们的无知
    B. 孩子们的好奇
    C. 孩子们的悲伤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另一首表现孤独与思乡情怀的诗。

诗词对比

  • 比较李曾伯的诗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反映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生活现状的思考,但李曾伯更注重个人在旅途中的感受,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与家国情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曾伯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