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警诗》

时间: 2025-01-01 12:19:23

慎言浑不畏,忍事又何妨。

国法须遵守,人非莫举扬。

无私仍克己,直道更和光。

此个如端的,天应降吉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慎言浑不畏,忍事又何妨。
国法须遵守,人非莫举扬。
无私仍克己,直道更和光。
此个如端的,天应降吉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话要谨慎,不必惧怕别人,忍耐事情又何妨?国家的法律必须遵守,人与人之间的事情不要随意抬高他人。保持公正而不私心,走正道才能更显光辉。若能做到这些,天必会赐予吉祥。

注释:

字词注释:

  • 慎言:说话要谨慎小心。
  • 浑不畏:完全不害怕,浑:完全。
  • 忍事:忍受事情,面对困难。
  • 国法:国家的法律。
  • 举扬:抬高,赞扬。
  • 无私:没有私心,公正。
  • 克己:克制自己,控制自己的私欲。
  • 直道:正直的道路,正义的行为。
  • 和光:和谐而显光辉。
  • 如端的:如同端正的事物。
  • 吉祥:好运,幸福的兆头。

典故解析: 本诗并无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其思想与儒家强调的自我修养、法治观念密切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齐贤(约757年-约818年),唐代诗人,字子齐,号青山,曾任职于朝廷,因其诗风清新脱俗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与个人修养,体现了唐代文人的理想与情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法律制度,作者以自我警醒为主旨,强调道德自律和法治精神,反映出对社会和谐与个人修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自警诗》是一首蕴含深刻道理的警示诗。全诗以“慎言浑不畏”开头,强调了说话的谨慎与不畏的态度,表明在复杂人际关系中,保持沉默和谨言的重要性。接下来的“忍事又何妨”则表达了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忍耐是一种美德。整首诗通过对国家法律的遵守和对个人行为的自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观念。

“国法须遵守,人非莫举扬”这两句,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诗人在这里警醒人们,只有遵循国家法律,才能维护社会的和谐与正义,而不应随意抬高他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纷争。最后两句“无私仍克己,直道更和光”,则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强调公正、克己奉公的重要性,最终获得社会的认同与吉祥的回报。

这首诗既有哲理,又具现实意义,引导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慎言浑不畏:告诫人们言语要谨慎,即使不畏惧他人。
  2. 忍事又何妨:强调面对困难要有耐心,忍耐并不是坏事。
  3. 国法须遵守: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必须遵循。
  4. 人非莫举扬:人际交往中不要随意抬高他人,保持公正。
  5. 无私仍克己:要保持公正心,克制自己的私欲。
  6. 直道更和光:走正的道路,才能显现出更大的光辉。
  7. 此个如端的:如果能做到这些,就如同端正的事物。
  8. 天应降吉祥:最后,承诺如果遵循这些原则,必然会得到好的结果。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结构严谨,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直道”比作光辉,强调正直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自我警醒、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倡导在社会交往中遵循法律与道德规范,追求公正与和谐的生活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谨慎:象征理智与克制。
  • 忍耐:象征毅力与坚韧。
  • 法律:象征社会秩序与公正。
  • 光辉:象征正道与美德的最终回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自警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张齐贤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国法须遵守”,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A. 个人自由
    B. 法治的重要性
    C. 忍耐的美德
    D. 言语的谨慎

  3. 诗中“无私仍克己”表达了什么思想? A. 自私自利
    B. 公正与自我约束
    C. 怨天尤人
    D. 忍耐与坚韧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自警诗》与《登高》同为唐诗,但主题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自警诗》注重自我修养与道德观念,而《登高》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