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斗虎》

时间: 2025-01-04 07:36:04

天门名马真龙媒,万里新自流沙来。

先皇知尔才磊落,放入虎圈与虎抟。

霜蹄蹴踏虎即毙,英风飒爽来天际。

当时观者应叹嗟,唐家岂有拳毛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马斗虎
邵圭 〔明代〕

天门名马真龙媒,
万里新自流沙来。
先皇知尔才磊落,
放入虎圈与虎抟。
霜蹄蹴踏虎即毙,
英风飒爽来天际。
当时观者应叹嗟,
唐家岂有拳毛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匹名叫“真龙媒”的马,来自遥远的流沙,先皇知道它的才华和气度,便将它放入虎圈与虎搏斗。马用霜白的蹄子一脚就踏死了老虎,英气逼人,犹如风吹来天际。当时的观众应该感慨叹息,唐朝的豪杰难道会有拳毛的遗弃吗?


注释

字词注释

  • 天门:指天门山,可能寓意高远、壮丽。
  • 龙媒:比喻优秀的马,如同龙一样神勇。
  • 流沙:指来自遥远之地的沙土,象征马的出身。
  • 磊落:形容人的气度、胸怀开阔。
  • 虎圈:老虎的栖息地,暗示危险。
  • 霜蹄:指马的蹄子如霜般洁白有力。
  • 英风飒爽:形容气势豪迈,风采卓然。
  • 唐家:唐朝的名门望族,象征显赫的家世。
  • 拳毛蘖:拳毛指老虎的毛发,蘖则是指生长的嫩芽,寓意英豪的衰落。

典故解析
此诗可能借鉴了古代马与虎斗的故事,象征着英雄的气概与壮志,暗喻历史上英雄与豪杰的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圭,明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英雄豪情,展现出对历史人物的感慨与敬仰,风格雄壮豪放。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强盛、英雄辈出之时,诗人通过描绘马斗虎的场景,表达对英雄气概的崇敬,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英雄人物的赞赏与期望。


诗歌鉴赏

《马斗虎》以马与虎的搏斗为主题,展现了英雄的气概与勇猛。诗的前两句以“天门名马真龙媒”开篇,立即引起读者的注意,描绘出这匹马的来历与非凡。这不仅仅是对一匹马的赞美,更象征着一种英雄的理想和气概。

接下来的描写则转向马与老虎的搏斗,突出了马的英勇和力量。通过“霜蹄蹴踏虎即毙”,诗人生动地展现了这匹马的威风凛凛,令人叹服。这里的“英风飒爽”更是将这种豪迈的气概推向高潮,仿佛在空气中都能感受到那种英气。

最后两句“当时观者应叹嗟,唐家岂有拳毛蘖”则引入了历史的对比,感叹唐朝的英杰是否会有如此的败落。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英雄豪杰的渴望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深刻地表达了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和对历史的反思,极具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门名马真龙媒:描绘马的卓越与非凡,彰显其与众不同。
  • 万里新自流沙来:强调马的远道而来,象征其不平凡的出处。
  • 先皇知尔才磊落:说明先皇对马的高度认可,暗示马的价值。
  • 放入虎圈与虎抟:展现了马的勇气与挑战精神,体现出英雄不怕艰难。
  • 霜蹄蹴踏虎即毙:生动描绘了马的英勇,瞬间击败老虎,体现力量与气概。
  • 英风飒爽来天际:形容马的气势如虹,风采卓然,给人以震撼。
  • 当时观者应叹嗟:引导读者感受现场的氛围,观众的敬佩之情。
  • 唐家岂有拳毛蘖:通过历史的对比,表现对英雄的渴望与历史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马比作“真龙媒”,展现其非凡。
  • 拟人:通过“英风飒爽”,赋予马以人的气质。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如“霜蹄蹴踏虎即毙”对“万里新自流沙来”。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歌颂英雄的勇气与气概,反思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寄托对未来英雄的期待和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勇气、力量与希望。
  • :代表强大的对手与挑战。
  • :象征纯洁与力量的结合。
  • 英风:体现一种豪情壮志的气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邵圭
    C) 杜甫
    D) 白居易

  2. “霜蹄蹴踏虎即毙”中“霜蹄”指的是什么?
    A) 马的蹄子
    B) 老虎的爪子
    C) 雪的意象
    D) 刀剑的比喻

  3. 诗中提到的“唐家”是指什么?
    A) 唐朝的名门望族
    B) 一个地名
    C) 一种马的品种
    D) 历史上的朝代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马踏飞燕》:同样以马为主题,表现英勇气概。
  • 《赠卫八处士》:李白的作品,表现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与怀念。

诗词对比
可以将《马斗虎》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两个作品都表现出豪情壮志,但前者更侧重于具体的英雄形象,后者则更为抽象地表达人生哲理和豪情。两者都展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力量:从古至今的文学探讨》
  • 《传统文化与诗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