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阁》

时间: 2025-01-01 12:48:58

天风来海门,惊浪作飞雨。

岸云过已尽,陇树青可数。

挂帆鸥鸟外,清吟正凝伫。

欲去犹未能,渔灯粲烟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云阁
作者: 释圆悟 〔宋代〕

天风来海门,惊浪作飞雨。
岸云过已尽,陇树青可数。
挂帆鸥鸟外,清吟正凝伫。
欲去犹未能,渔灯粲烟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海边的自然景象和渔船的情景。诗人感受到海风从海门而来,惊涛拍岸,浪花飞溅如雨。岸边的云彩已随风消散,只剩下青翠的树木隐约可见。远处的鸥鸟在帆外飞翔,诗人正静静吟唱,停留在这个宁静的时刻。虽然心中想要离去,但因渔灯的闪烁和烟雾缭绕,仍未能成行。

注释:

  • 天风:海上的强风,指代自然气候现象。
  • 海门:海的入口或出海口,常指渔民出海的地方。
  • 惊浪:激烈的波浪,形容海浪的猛烈。
  • 飞雨:形容浪花飞溅,像雨点一样落下。
  • 岸云:岸边的云彩,意指海面上的云朵。
  • 陇树:指岸边的树木,形容其青翠可数。
  • 挂帆:指船上升起的帆。
  • 鸥鸟:海鸥,常在海边出没,象征自由。
  • 清吟:指清晰的吟唱或诗歌朗诵。
  • 渔灯:渔船上的灯光,夜间捕鱼时使用。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涉及特别复杂的典故,但可以看作是对海边渔民生活的写照,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圆悟,宋代著名僧人,擅长诗词,常以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为题材,作品具有清新淡雅的风格。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繁荣,诗人通过对海边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深切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海云阁》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海边的自然之美,诗人在这里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还流露出内心的情感。起首两句“天风来海门,惊浪作飞雨”,一方面描绘了海风和波涛的壮观,另一方面也展现出自然的力量。接下来的“岸云过已尽,陇树青可数”则展现了风过后,海边的宁静与清晰,给人以清新之感。随后的“挂帆鸥鸟外,清吟正凝伫”则转向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置身于这幅自然图景中,心中涌动着诗意和情感。最后一句“欲去犹未能,渔灯粲烟渚”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向往离去却又被渔灯吸引,流露出对自然生活的依恋。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心灵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风来海门:描绘海风从海口吹来,带来气势磅礴的感觉。
  2. 惊浪作飞雨:形象地描绘出巨浪拍打岸边,浪花四溅,犹如飞雨。
  3. 岸云过已尽:云彩随风散去,留下清澈的天空。
  4. 陇树青可数:岸边的树木在清风中显得分外青翠。
  5. 挂帆鸥鸟外:船帆高挂,海鸥在船外飞翔,象征自由。
  6. 清吟正凝伫:诗人静静吟唱,享受着这宁静的时刻。
  7. 欲去犹未能:内心渴望离去,但未能成行。
  8. 渔灯粲烟渚:渔灯的光辉和烟雾的缭绕使得离去的意愿受到干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惊浪作飞雨”将浪花比作雨,生动形象。
  • 拟人:云彩的“过”有如人般的动作,生动了自然景象。
  • 对仗:诗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海洋风光的赞美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内心的矛盾与思索,展示了一种追求自由却又依恋于现实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风: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 惊浪:代表着海洋的壮丽与凶险。
  • 岸云:象征着宁静与变化。
  • 陇树:代表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 鸥鸟:象征自由与无拘无束。
  • 渔灯:代表着生活的希望与归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天风来海门”中的“海门”指的是: A. 海的入口
    B. 海的深处
    C. 海的边缘
    D. 海的尽头

  2. 诗人想要离去但未能,主要是因为: A. 暴风雨来临
    B. 渔灯的闪烁
    C. 鸥鸟的叫声
    D. 树木的阻挡

  3. 诗中“挂帆鸥鸟外”描绘的是: A. 渔夫的工作
    B. 自由的意象
    C. 船上的景象
    D. 自然的宁静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湾《次北固山下》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海云阁》与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前者更侧重海的壮美与渔民生活,后者则更多表现山水的宁静与人生的哲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