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仲庶殿院寄示与吕冲之马仲涂唱和诗六篇邀》

时间: 2025-01-04 10:57:25

楚舸高帆未可开,满帆风暴作阴雷。

圣文亹亹伤漂溺,世路纷纷自往来。

浮磬犹闻传激越,沉妖不见锁渊回。

连陂蛙黾鸣无数,安得周官为洒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楚舸高帆未可开,
满帆风暴作阴雷。
圣文亹亹伤漂溺,
世路纷纷自往来。
浮磬犹闻传激越,
沉妖不见锁渊回。
连陂蛙黾鸣无数,
安得周官为洒灰。

白话文翻译

高高的楚国船只帆尚未展开,
满帆迎风却如同雷鸣般暴烈。
圣贤的文采虽似海浪翻涌,却在漂泊中艰难,
世间的道路繁杂纷乱,人人都在往来跋涉。
浮动的磬声仍能传来激荡的音响,
沉没的妖邪却无法再回到那被锁住的深渊。
连绵的田野里蛙声和蝌蚪鸣叫无数,
何时能像周公那样,洒下治水的灰尘呢?

注释

  • 楚舸:楚国的船只,象征着南方的水域。
  • 高帆:指船只的帆高高扬起,象征着出航的准备。
  • 圣文亹亹:圣贤的文章流畅而丰满,表现出知识的力量。
  • 漂溺:比喻在社会中迷失、沉浮的状态。
  • 浮磬:一种乐器,指在水面漂浮的音响。
  • 沉妖:隐喻那些隐藏在水底的邪恶力量。
  • 周官:指周公,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象征治国理政的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香亭,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观与人情风貌,风格清新自然,常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之际,诗人对时局的感慨与忧虑在诗中有所反映。诗中通过船只、蛙声等意象,表达了对社会动乱的无奈与对治国理政的渴望。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这首诗以楚国船只和自然界的声响为切入点,描绘了一个充满动荡与无奈的社会图景。开头两句以“楚舸高帆未可开”引入,展现了出航的希望与现实的阻碍,而“满帆风暴作阴雷”则暗示了潜在的危机和不安。接着,诗人通过“圣文亹亹伤漂溺”来表达对知识分子在社会中漂泊无依的感叹,揭示了社会的混乱与无序。

随着诗的深入,浮磬与沉妖的对比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前者象征着希望与美好,后者则是隐藏的邪恶。在最后两句中,诗人借助蛙声与周公的典故,表达了对理想治国之道的渴望,流露出对社会变革的期待。

整体来看,梅尧臣以精炼的语言与深刻的意象,传达了对现实的洞察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楚舸高帆未可开:暗示尚未出发的船只,象征着希望尚未实现。
  2. 满帆风暴作阴雷:指即将来临的风暴,预示着未来的困境与挑战。
  3. 圣文亹亹伤漂溺:表现知识分子的无奈与漂泊,暗示了对知识的失落。
  4. 世路纷纷自往来:描绘了人们在社会中忙碌而无目标的状态。
  5. 浮磬犹闻传激越:乐器的音响传递希望,象征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6. 沉妖不见锁渊回:暗示隐藏的邪恶仍然存在,无法被消灭。
  7. 连陂蛙黾鸣无数:自然界的声音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不息。
  8. 安得周官为洒灰:引用历史人物,表达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与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满帆风暴作阴雷”,将风暴比作雷声,增强了紧迫感。
  • 对仗:诗中对称的结构,如“浮磬犹闻”和“沉妖不见”,加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船只与蛙声分别象征希望与生命,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社会现状,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与对理想治国的渴望,反映了对知识与文化价值的深刻思考,展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楚舸:象征着南方的文化与历史。
  • 高帆:代表希望与理想的追求。
  • 浮磬:传递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 沉妖:象征着社会中的黑暗与邪恶。
  • 蛙声:象征着自然的生命力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楚舸”主要象征什么?

    • A. 旅行的希望
    • B. 战争的危险
    • C. 文化的传承
    • D. 社会的动荡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安得周官为洒灰”中,周官指的是__

  3. 判断题: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来表达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对/错)

答案

  1. A
  2. 周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1.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社会动荡与个人失落,但杜甫更侧重于国事与家国情怀。
  2. 李白《将进酒》:强调个人的豪情与对生命的态度,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梅尧臣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代诗歌概论》:对古代诗歌的主题与风格进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