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贲以画花竹名政宣间其孙远得贲用笔意人物山水皆极其能余尝令图写林下景有感因赋以示远》
时间: 2024-09-19 21:40: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马贲以画花竹名政宣间其孙远得贲用笔意人物山水皆极其能余尝令图写林下景有感因赋以示远
世间有真画,诗人干其初。世间有真诗,画工掇其馀。飞潜与动植,模写极太虚。造物恶泄机,艺成不可居。争如俗子通身俗,到处堆钱助痴福。断无神鬼泣篇章,岂识山川藏卷轴。我因耽诗鬓如丝,尔缘耽画病欲羸。投笔急须将绢裂,真画真诗未尝灭。
白话文翻译:
在世间有真正的画,诗人负责其开端;在世间有真正的诗,画工则采撷其余。飞禽潜水与动植物,描绘得极其虚幻。造物主恶于泄露机巧,技艺成就不可安处。岂如平常人全身世俗,到处堆积金钱助长愚昧的福气。绝无神鬼泣诉篇章,岂能知道山川藏于卷轴。我因迷恋诗词鬓发如丝,你因迷恋绘画忧虑欲瘦。投笔急需将绢纸撕裂,真正的画与诗从未消亡。
注释:
- 世间有真画:指的是世间存在真正的画作。
- 诗人干其初:诗人参与到画作的创作之中。
- 飞潜与动植:指的是飞翔的鸟和潜水的动物,以及动植物的形象。
- 模写极太虚:描绘的境界达到了虚无的极致。
- 俗子:指普通人,世俗之人。
- 助痴福:指通过金钱来帮助愚昧之人获得虚假的幸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宋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而著称。他的诗歌多涉及自然、人生哲理以及艺术创作,体现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真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张镃观察和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写成的,表达了他对绘画和诗歌之间关系的深思,以及对艺术本质的探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画与诗的对比,展现了张镃对艺术的深刻理解。诗人首先指出,真正的画作与诗歌是有其独特的来源与价值的。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而是要有灵魂与内涵的表达。他批评世俗之人仅仅依靠金钱获取名利,而忽视了艺术背后的深邃和真实。张镃通过对比,强调了艺术创作的精神追求,表现出他对世俗观念的厌倦与对真诚艺术的渴望。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悲观的情绪,同时又充满了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表达了他在艺术道路上的孤独与坚持。这种对艺术的执念和对世俗的反思,使得这首诗在艺术和哲学层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值得仔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世间有真画,诗人干其初。
诗人认为真正的画作由诗人发起和构思。 -
世间有真诗,画工掇其馀。
真实的诗歌则是画工所提炼的余韵。 -
飞潜与动植,模写极太虚。
描绘飞翔的鸟和潜游的动物,达到极其虚幻的境界。 -
造物恶泄机,艺成不可居。
造物主不愿意轻易泄露其机巧,艺术技艺的成就无法安定下来。 -
争如俗子通身俗,到处堆钱助痴福。
不如那些世俗的人满身世俗,到处用金钱来获得虚假的幸福。 -
断无神鬼泣篇章,岂识山川藏卷轴。
神鬼绝不会为篇章而哭泣,他们又怎能知道山川隐藏在卷轴之中呢? -
我因耽诗鬓如丝,尔缘耽画病欲羸。
我因沉迷于诗词而鬓发如丝,你因迷恋绘画而病欲消瘦。 -
投笔急须将绢裂,真画真诗未尝灭。
投笔急需撕裂绢纸,真正的画与诗从未消亡。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真画”与“真诗”,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艺术创作比作神秘的自然现象,增加诗歌的深度。
- 夸张:对艺术追求的执着和对世俗的批判表现得极为夸张。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艺术创作的思考和对世俗追求的批判,强调真正的艺术需要灵魂,而不是物质的堆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真画:象征真实的艺术追求。
- 真诗:象征诗歌的内涵与价值。
- 飞潜与动植: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象征着艺术的灵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真画”与“真诗”的关系是什么?
A. 互为补充
B. 对立
C. 无关 -
诗人对于世俗的态度是?
A. 赞同
B. 批判
C. 无所谓 -
诗中的“投笔急须将绢裂”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急于创作
B. 对金钱的渴望
C. 对艺术的放弃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白与张镃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的作品更具豪放与奔放,而张镃则细腻地探讨了艺术的深度与内涵。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艺术与诗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