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苕霅从来著志和,
子云宁久占烟波。
速归径上清班好,
时过南湖伴浩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志趣高雅、与自然和谐的向往。他提到苕霅(即指江南的苕溪,代表清新秀丽的环境)一直以来都是志向和谐的地方,而子云(指孔子)也认为人应当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能长久沉迷于迷雾中的虚幻。诗人希望能迅速返回清幽的道路,享受春光明媚的时光,和朋友们在南湖边共唱高歌。
注释
- 苕霅:指的是苕溪,古代著名的风景名胜。
- 子云:指孔子的弟子子贡,强调珍惜时光。
- 烟波:指迷雾弥漫的水面,象征虚幻与迷惘。
- 速归:希望迅速回归自然、回归清明的环境。
- 清班:清新的班子,暗指清幽的环境。
- 南湖:南湖是指风景如画的湖泊,象征诗人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 浩歌:意指豪放的歌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生卒年不详),字子和,号孤舟,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士人们常通过诗歌表达心中的忧虑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张镃的《夜坐因观杨伯虎和春字韵诗偶成五绝再寄 其五》通过对苕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中“苕霅从来著志和”一句,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宁静的环境,诗人在这里不仅追寻自然的美,更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与和谐生活的渴望。
“子云宁久占烟波”这一句则以古代哲人的智慧为背景,提醒人们应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能沉迷于虚幻的梦想之中。这样的哲理不仅让人深思,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层深厚的文化底蕴。
接下来的“速归径上清班好”,诗人渴望迅速回归那样的生活,表达了他对清净自然的向往。而最后一句“时过南湖伴浩歌”则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相伴、共唱高歌的美好愿景,暗示了人际关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传达了诗人对和谐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宋代士人对生活理想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苕霅从来著志和:苕溪这个地方,一直以来都吸引着追求志趣和谐的人。
- 子云宁久占烟波:孔子的弟子子贡曾说过,人生不应长久沉迷于迷雾中的虚幻。
- 速归径上清班好:希望能快速回到那清幽的环境,享受美好的春光。
- 时过南湖伴浩歌:在南湖边,和朋友们一起高歌,享受生活的乐趣。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的结构整齐,句式对仗工整,表现出诗人的工整和雅致。
- 比喻:用“烟波”比喻生活中的迷茫与无常,增强了诗意。
- 意象:通过“苕霅”“南湖”等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清新环境的渴望和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反映出宋代士人对生活质量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苕霅:象征着自然的雅致与和谐。
- 烟波:代表迷茫与虚幻。
- 清班:象征清幽的环境。
- 南湖:代表着美好生活的理想场所。
- 浩歌:象征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苕霅”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山川
- B. 河流
- C. 湖泊
- D. 草地
-
“子云宁久占烟波”中的“子云”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孟子
- B. 孙子
- C. 孔子
- D. 老子
-
诗人对“南湖”的描述表现了他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 A. 忧虑
- B. 渴望
- C. 冷漠
- D. 疲惫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张镃的这首诗更加强调与人际关系的结合,而王维则更多地描绘了孤独和自然的和谐。两者在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但均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