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院小泉井》
时间: 2025-01-04 11:20: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亦恐浅深同禹穴,
兼云制度象污樽。
窥寻未见泉来路,
缅想应穿石裂痕。
片段似冰犹可把,
澄清如镜不曾昏。
欲知到底无尘染,
堪与吾师比性源。
白话文翻译:
这泉水的深浅或许和禹的穴一样,是难以测量的;而其水的制度就像脏污的樽。虽然我在探寻,却未见泉水的来路,唯有想象它应该是穿透石缝而出的。那水的片段,像冰一样可以握住,清澈如镜,毫无污浊。我若想知道泉水的本质,便应与我的老师相比,来探讨其本源。
注释:
字词注释:
- 禹穴:指的是古代传说中大禹治水时所挖的穴,形容水的深浅难以测量。
- 制度:指水的流动规律。
- 污樽:污浊的器具,暗喻水的污浊。
- 缅想:遥想、推测。
- 性源:指事物的本质和根源。
典故解析:
- 禹治水的故事出自《史记·大禹本纪》,是古代中国著名的治水传说,象征着力量和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干(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子任,号青山,曾任职于朝廷,个性洒脱,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背景与方干的隐居生活有关,诗中表达了对泉水的向往及对清净生活的追求,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诗歌鉴赏:
《僧院小泉井》展现了作者对泉水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诗的开头通过“亦恐浅深同禹穴”的比喻,表达了对泉水深浅难以判断的困惑,继而引入“兼云制度象污樽”,暗示了对泉水品质的质疑,表现出一种对清澈自然的渴望。
在接下来的“窥寻未见泉来路”中,诗人用“窥寻”表现了他探寻真理的渴望,而“缅想应穿石裂痕”则展现了他对泉水来源的想象,显示出诗人思维的深邃与敏锐。接下来的“片段似冰犹可把,澄清如镜不曾昏”则形象地描绘了泉水的清澈,表现出诗人对纯净自然的向往。
最后两句“欲知到底无尘染,堪与吾师比性源”将诗的主题推向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对泉水本质的追求,暗示他希望通过对自然的探索找到自我内心的平和与清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渴望和对内心真实的追求,体现了唐代诗人的审美追求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亦恐浅深同禹穴:担心泉水的深浅和古代禹王所挖的穴一样难以判断。
- 兼云制度象污樽:又听说泉水的流动规制像污秽的器皿一样。
- 窥寻未见泉来路:虽然在探索,却没有发现泉水的来路。
- 缅想应穿石裂痕:想象泉水应该是通过石缝流出的。
- 片段似冰犹可把:泉水的冰冷片段仍可以握住。
- 澄清如镜不曾昏:水面清澈如镜,毫无浑浊。
- 欲知到底无尘染:如果想知道泉水的本质,没有一点尘埃的染污。
- 堪与吾师比性源:可以与我的老师比较,探讨其本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泉水比作“污樽”,形象地表达其质疑。
- 对仗:如“片段似冰犹可把,澄清如镜不曾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泉水的清澈与源头展开,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内心纯净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真理的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泉水:象征纯净与清新。
- 冰:代表清冷与透明。
- 镜:象征真实与反射内心的清澈。
- 石裂痕:暗示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根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禹穴”象征什么? A. 水的深浅
B. 水的清澈
C. 水的流动规律
D. 水的污秽 -
“澄清如镜”中的“镜”有什么象征意义? A. 反射
B. 破碎
C. 昏暗
D. 透明 -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财富
B. 名声
C. 自然的清净与内心的平和
D. 学问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两首诗虽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方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