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点绛唇 代人写恨
作者: 沈宜修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满日秋光,厌听反舌啼声。泪流多少。回望巫山杳。几度思量,落得空烦恼。须知道。断肠难告。总付平波渺。
白话文翻译:
整天被秋光笼罩,厌倦了那反复无常的鸟鸣。眼泪流淌了多少次?回头望去巫山已是渺茫。经过几次思考,终究是徒增烦恼。你要知道,心中苦楚难以诉说,所有的愁苦都化作这平静的波澜。
注释:
- 满日: 整天,形容时间的延续。
- 厌听: 厌烦听到,表达对环境的疲惫感。
- 反舌啼声: 指反复的鸟鸣声,象征烦扰。
- 泪流多少: 表达内心的痛苦和难以自已的悲伤。
- 巫山杳: 巫山隐约,象征遥不可及的思念。
- 空烦恼: 意思是徒增烦恼,没有实际的结果。
- 断肠难告: 形容心中痛苦无法言表。
- 平波渺: 意指平静的水面,蕴含着深沉的情感。
典故解析:
“巫山”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思念和愁苦,出自《离骚》中“巫山巫峡气萧条”,具备浓厚的文化内涵。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沈宜修,明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优雅的词风而著称。
- 创作背景: 此诗成于诗人对情感的深刻体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爱情和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点绛唇 代人写恨》展现了诗人沈宜修深厚的情感和细腻的观察力。整首词以秋日的景象为背景,传达出一种无奈的愁苦。初句“满日秋光”便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秋天是个令人感伤的季节,诗人以此引入情感的表达。紧接着“厌听反舌啼声”,反复的鸟鸣声似乎在不断刺痛着他的内心,显示出他对外界声音的厌倦和内心的孤独。
“泪流多少”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哀愁,诗人在思念中流泪,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追忆与无奈。“回望巫山杳”,巫山的渺茫象征着诗人心中思念与渴望的对象已难以触及,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情感深度。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反复思考,却只落得一腔空烦恼,表达了对情感的无力感与失落感。“须知道。断肠难告。”让人感受到一种无以言表的痛苦,情感的深邃与复杂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最后一句“总付平波渺”则似乎在暗示,所有的情感最终都化作了无边的孤寂与无奈。整首词通过秋光、巫山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充满愁苦的情感世界,展示了沈宜修细腻的情感描摹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满日秋光: 整个秋天的光景映入眼帘,感受到季节的沉重。
- 厌听反舌啼声: 不想再听那烦人的鸟鸣,暗示内心的不安与烦躁。
- 泪流多少: 反映了诗人的伤感,眼泪流淌不止。
- 回望巫山杳: 思念的人或事物远不可及,带来无尽的愁苦。
- 几度思量: 多次思考却无解,显示出内心的挣扎。
- 落得空烦恼: 最终得到的只是无谓的烦恼。
- 须知道: 希望对方能理解自己的痛苦。
- 断肠难告: 心中的痛苦无法诉说,情感的压抑。
- 总付平波渺: 所有的痛苦都化为无形的波澜,表达了情感的无奈和渺小。
-
修辞手法:
- 比喻: “泪流多少”比喻内心的痛苦。
- 拟人: “反舌啼声”,将自然之声拟人化,增强了情感的传递。
- 对仗: 词中多次运用对仗,增强了词句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失去爱情的无奈与思念,展现了孤独与烦恼的情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意象分析:
- 秋光: 象征着凋零与思念,带来伤感的情绪。
- 巫山: 代表遥不可及的思念,具有强烈的文化象征意义。
- 泪水: 内心痛苦的直接体现,表现了情感的深度。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巫山”象征什么?
A. 幸福 B. 思念 C. 失落 - 诗人为什么厌听“反舌啼声”?
A. 因为它刺耳 B. 因为它让人想起过去 C. 因为他喜欢安静 - “断肠难告”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痛苦 C. 无所谓
- 诗中提到的“巫山”象征什么?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 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
-
诗词对比:
- 《声声慢·寻寻觅觅》与《点绛唇》的相似之处在于都表达了对失去爱情的深切思念和孤独感;而在表达手法上,李清照的词更为细腻和婉转,而沈宜修则直白而具力度。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沈宜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