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咏草追和林和靖韵
作者: 龚鼎孳 〔明代〕
帘外河桥,绿围裙带无人主。
绣鞯行处。踏碎梨花雨。
目送春山,南浦烟光暮。
牵春去。柔肠无数。
苏小门前路。
白话文翻译:
在帘外的河桥上,绿意环绕,却没有人来主宰这一切。
绣鞯的行走之处,踏碎了梨花纷飞的雨。
我目送着春天的山峦,南边的水岸在傍晚的烟光中消逝。
春天就这样被我牵走,留我柔肠百转。
苏小门前的路,依然幽静而漫长。
注释:
- 帘外河桥:指窗帘外的河边桥梁,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 绿围裙带无人主:绿色的植物环绕,然而没有人来欣赏或管理,表达了冷清的景象。
- 绣鞯:一种装饰性马鞍,象征着行旅与远方。
- 梨花雨:梨花落下如雨,形象而动人,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 南浦烟光暮:南方水岸在暮色中笼罩着烟雾,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龚鼎孳(公元1578年-1640年),字惟庸,号半山,明代诗人。生于山西,后移居南京,擅长诗词以清新自然见长。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借景抒情,常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明末动荡时期,诗人虽然身处战火纷飞的年代,但仍渴望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诗中充满了对春天的眷恋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歌鉴赏:
《点绛唇 咏草追和林和靖韵》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象的词作,融合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的美。首句“帘外河桥,绿围裙带无人主”设定了一个幽静的环境,绿意盎然却显得冷清,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接着“绣鞯行处,踏碎梨花雨”,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短暂和易逝,梨花如雨般飘落,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
接下来的“目送春山,南浦烟光暮”,描绘了诗人目送春天离去的情景,南浦的烟雾缭绕,渲染出一种惆怅的气氛。最后一句“苏小门前路”,则是对未来的感慨,路途依然漫长,诗人心中虽有柔肠百转,但又无可奈何。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渲染,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情感深邃而饱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帘外河桥,绿围裙带无人主:描绘了一个静谧的河边桥梁,绿色的植物环绕,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 绣鞯行处。踏碎梨花雨:通过描写行走的鞍具,反映了春天的美好被踩碎的意象,象征着珍贵的事物往往难以持久。
- 目送春山,南浦烟光暮:诗人目送春天离去,描绘了傍晚时分的美丽景象,却又带有一种惆怅之感。
- 牵春去,柔肠无数:春天的离去使诗人心中生起无尽的思绪与柔情,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惋惜。
- 苏小门前路:结尾提及苏小门,暗示诗人内心的向往与追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梨花的纷飞比作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天的短暂。
- 拟人:赋予春天以生命,表达诗人对春天的情感寄托。
- 对仗:整首词的句式结构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细腻而深刻,反映了明末时期社会动荡下人们的脆弱与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桥:象征着通往未知与希望的道路。
- 梨花:象征春天的美丽与短暂。
- 南浦:象征着诗人向往的远方与归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绣鞯”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饮品
B. 一种装饰性马鞍
C. 一种花卉
D. 一种乐器 -
“目送春山,南浦烟光暮”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惆怅
C. 生气
D. 平静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传达了对春天的感情? A. 河桥与无人主
B. 梨花与烟光
C. 苏小门前路
D. 以上全部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龚鼎孳的《点绛唇》更加强调自然景色与情感的交融。两者都描绘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惋惜,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多表现出女性的细腻情感,而龚鼎孳则展现出更深的哲思与孤独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龚鼎孳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