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杨长史赴果州
王维
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
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
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白话文翻译:
送别杨长史前往果州,
褒斜山的路不好走,你要去哪里呢?
鸟儿的飞行路径有千里之远,
猿猴的叫声在山中回荡,整整十二个时辰。
在官桥上,祭酒的客人聚集,
山中的木头旁有女郎的祠堂。
别后共看明月,
你一定会听见杜鹃的悲鸣。
注释:
- 褒斜:指褒斜山,位于今陕西省与四川省交界处,地势险峻。
- 不容幰:意为道路不通,难以行走。幰(hàn)指的是一种可以抬着的轿子。
- 鸟道:鸟儿飞行的路径,形容路途遥远。
- 猿声:猿猴的叫声,常用以表达孤寂和哀伤。
- 官桥:指的是官员出行时所用的桥,象征着人际交往和社会地位。
- 祭酒客:指的是在桥上喝酒的文人,表明当时的社交场合。
- 女郎祠:祭祀女神的庙宇,常与爱情、思乡等主题有关。
- 子规:即杜鹃,古诗中常常用来象征离别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王右丞,唐代著名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表现出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态的和谐美。他的诗风清新、淡雅,常常蕴含哲理和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送杨长史赴果州》是王维为朋友杨长史送行而作,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祝福与惜别之情。诗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交织,反映出王维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离别的感伤。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展现了王维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自然景象。诗的开头就以“褒斜不容幰”引入,暗示送别之路的艰难,表现了对友人的牵挂。接着“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通过鸟的飞行和猿的叫声,营造出一种孤独和漫长的感觉,寓意着远行的艰辛与离别后的寂寞。
随后“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描绘了送别场景的热闹与肃穆,寓意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织。最后一句“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则将情感引向更深层次,明月象征着思念和团圆,而杜鹃的声音则是对离别的哀伤。整首诗情景交融,展现出王维的高超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褒斜不容幰:开头以“褒斜”设置场景,暗示路途的不便,表明离别的沉重。
- 之子去何之:直接问友人去向,流露出关心与不舍。
- 鸟道一千里:形容路远而艰难,加重离别的情感。
- 猿声十二时:猿声孤寂,象征失去和思念。
- 官桥祭酒客:表达社交场合,反映出离别的不平常。
- 山木女郎祠:表现出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增强了诗的情境感。
- 别后同明月:暗示朋友间的情感依旧,明月也代表着思念。
- 君应听子规:结尾留给读者深思,杜鹃声是离别后的共鸣。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鸟道”比喻行路的艰难)、对仗(“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与画面感,体现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与不舍,反映了离别时的孤独与思念,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连接。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褒斜山:象征离别的艰难。
- 鸟道:代表着遥远和孤独的旅程。
- 猿声:象征思念与孤寂。
- 明月:象征团圆与思念。
- 杜鹃:常与离别和哀伤相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褒斜”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一座山
- B. 一条河
- C. 一座城
-
诗中“别后同明月”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思念
- C. 失望
-
“猿声十二时”中的“十二时”指的是什么?
- A. 十二个小时
- B. 十二个季节
- C. 十二个地点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送李少府之任蜀州》 - 王维
诗词对比:
- 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首诗都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但王维更注重自然景象的描写,具有更强的寓意与哲理,而王勃则更强调时光流逝与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王维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