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
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
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白话文翻译:
田舍旁的清江边,传来悠扬的曲子,
柴门旁是古老的小路。
草深得让人迷失在市井之间,
偏僻的地方懒得穿衣服。
榉树和柳树的枝条都显得瘦弱,
枇杷树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鸬鹚在西边的夕阳下照耀,
它们的翅膀在晒太阳,满是鱼的梁上。
注释:
- 田舍:农村的房屋,指的是乡村的居住环境。
- 清江曲:清澈的江水边传来的乐曲。
- 柴门:用柴草搭建的门,表示乡村气息。
- 古道旁:古老的小路旁边。
- 草深迷市井:草长得很深,令人迷失在市集之间,体现了乡村的偏僻。
- 地僻懒衣裳:处于偏僻之地,人们懒得穿衣,表现出一种随意的生活状态。
- 榉柳:榉树与柳树,常见的乡村植物,树枝细弱。
- 枇杷:一种果树,果实香甜可口。
- 鸬鹚:一种水鸟,常用于捕鱼。
- 晒翅:指鸟类在阳光下晒干翅膀。
典故解析:
杜甫的《田舍》描绘的是农村生活的场景,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诗中所描绘的环境,既有乡村的宁静,也有自然的和谐美。诗中没有涉及复杂的典故,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涵盖了社会、政治、战争等多个方面,以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著称。
创作背景:
《田舍》创作于杜甫晚年,他身处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社会动荡,百姓苦难。杜甫在此诗中通过描绘田舍的宁静,表达了他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田舍》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展现了农村的静谧与自然的美好。诗的开头“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通过清江的乐曲和古老的柴门勾勒出一个安静、和谐的乡村景象。接下来“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则通过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乡村偏僻与人们懒散的生活状态,似乎在表达一种对繁忙城市生活的反思。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中,诗人细腻地描绘了自然界的细节,榉柳的脆弱与枇杷的芬芳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田野自然的生机与脆弱。最后一句“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则将视角转向了鸟类,描绘了夕阳西下时,鸬鹚在水边晒翅的悠闲场景,传递出一种生活的自在与安宁。
整首诗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尤其在描绘乡村生活的细节时,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切感悟。杜甫以独特的视角,将田舍的宁静与自然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到一种难得的平和与安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田舍清江曲:描绘田舍旁清澈的江水流淌,伴随着悠扬的曲子,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柴门古道旁:古老的柴门旁有小路,显示出乡村的古朴和自然。
- 草深迷市井:草长得很深,令人迷失在村庄的小市集,体现了乡村的幽静和偏僻。
- 地僻懒衣裳:在偏僻的地方,人们不愿意穿衣服,展现了一种随意和自在的生活状态。
- 榉柳枝枝弱:榉树和柳树的枝条显得纤细,象征着乡村的脆弱与柔美。
- 枇杷树树香:枇杷树散发着香气,给田舍增添了生机与美感。
- 鸬鹚西日照:夕阳下的鸬鹚被照耀,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 晒翅满鱼梁:鸬鹚在阳光下晒翅,鱼梁上满是阳光的光辉,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清江曲”暗喻了乡村生活的宁静。
- 拟人:将鸬鹚的行为拟人化,表现出它们的悠闲。
- 对仗:如“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田舍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繁忙都市生活的反思与批判。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安宁,传递出一种简单而真实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田舍:象征着宁静和自然的乡村生活。
- 清江:代表清新、自然的环境。
- 柴门:表现出农村的朴素和古旧。
- 草:象征生机和自然的野趣。
- 榉柳:代表脆弱与柔美的自然景象。
- 枇杷:象征着丰收与生活的甜美。
- 鸬鹚:象征着自由与悠闲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描绘的环境主要是?
- A. 城市
- B. 乡村
- C. 山林
- D. 海边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枇杷”树散发着____的香气。
-
判断题:诗中表现出对繁忙城市生活的向往。 (对/错)
答案:
- B
- 淡淡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 - 陶渊明
- 《田园诗》 - 王维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田舍》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杜甫的诗意在于描绘乡村生活的宁静与自然,而陶渊明则更强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归属感。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杜甫的诗更多融入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苦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诗集》
- 《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