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三章章五句》
时间: 2025-01-04 07:58: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曲江萧条秋气高,
菱荷枯折随波涛。
游子空嗟垂二毛,
白石素沙亦相荡,
哀鸿独叫求其曹。
即事非今亦非古,
长歌激越捎林莽。
比屋豪华固难数,
吾人甘作心似灰,
弟侄何伤泪如雨。
自断此生休问天,
杜曲幸有桑麻田,
故将移往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
看射猛虎终残年。
白话文翻译
曲江一带萧条,秋天的气息显得格外高涨,菱角和荷花都枯萎了,随着波涛漂流。游子空自叹息,白发已经垂落。白石和细沙在水中相互荡漾,孤独的鸿雁在天边哀鸣,渴望归宿。眼前的境况既不是现在也不是古代,长歌激荡,穿越林莽。虽然比起那些豪华的屋舍,我的生活显得微不足道,但我甘愿心如死灰,对弟侄的伤痛如雨般流下泪水。既然自断此生,不再问天命,杜曲附近幸得有些桑麻田,打算迁往南山边。身穿短衣骑马追随李广,想看看他射猎猛虎的残年。
注释
- 萧条:形容景象冷落、凋零。
- 二毛:指白发,象征年老和愁苦。
- 素沙:洁白的沙,形容自然景观的单纯。
- 哀鸿:孤雁,表示孤独和思乡。
- 桑麻田:桑树和麻田,代表田园生活的象征。
- 李广:西汉著名的将领,以勇猛著称,常被用作英勇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沉郁顿挫,常抒发对国家、人民的关怀,具有深厚的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民生疾苦。诗人因战乱离乡,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杜甫的《曲江三章章五句》通过描绘秋天的萧条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助。开篇便以“曲江萧条秋气高”点明了环境的凄凉,紧接着用“菱荷枯折随波涛”展现了自然界的凋零,让人感受到深秋的悲凉。游子因“空嗟垂二毛”而感到无尽的伤感,这不仅是对自己年华的叹息,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中“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归属的渴望,孤雁的哀鸣恰似诗人心中无处寄托的情感。接下来的“即事非今亦非古”则让人意识到,诗人面对的困境不仅是当下的,也是历史长河中无数人共同的命运。
杜甫在诗中不仅表达了自身的无奈,也揭示了社会的悲剧,尤其是“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展现了他对家庭的深切关怀,尽管已无力改变现状,仍愿为弟侄的未来感到痛心。最后的“短衣匹马随李广”更是展现了诗人虽身处困境,但内心依然渴望勇敢追求理想的精神。
总的来说,此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邃的情感,折射出杜甫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世间苦难的同情,体现了其伟大的诗人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曲江萧条秋气高:描写曲江地区空旷萧条,秋天的气息愈加明显。
- 菱荷枯折随波涛:菱角和荷花枯萎,随波漂流,象征生活的无奈。
- 游子空嗟垂二毛:游子因年老而叹息,白发垂落,表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白石素沙亦相荡:白色的石头和沙子在水中荡漾,暗喻内心的波动。
- 哀鸿独叫求其曹:孤雁哀鸣,渴望归宿,象征着孤独和思乡情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游子的白发比作“二毛”,形象地表达了年华的流逝。
- 拟人:哀鸿的叫声被赋予了情感,呼应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 对仗:如“白石素沙”与“菱荷枯折”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对家庭的关怀,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曲江:象征着归属与故乡。
- 菱荷: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哀鸿:象征孤独与对归宿的渴望。
- 桑麻田:象征着理想的田园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游子空嗟垂二毛”中的“二毛”指的是什么? A. 两根头发
B. 白发
C. 两只毛虫
D. 两条鱼 -
诗中提到的“白石素沙”意指什么? A. 美丽的景象
B. 自然的单纯
C. 风和日丽
D. 生活的繁华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李白的作品在主题上有明显的差异,杜甫的诗多表现对社会的关怀与个人苦痛,而李白的诗则偏向于浪漫与个体的自由。比如杜甫的《春望》与李白的《将进酒》分别展现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人生的洒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传》
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与欣赏杜甫的《曲江三章章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