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送见一诃衍入匡山》

时间: 2025-01-04 09:47:06

尽日登高望去尘,偶于别绪忆佳辰。

定逢雁影台关暮,剩得梨花破院春。

衰草未扳先堕泪,寒芦欲折暗伤神。

踏残轻雪金轮顶,应念南方多病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尽日登高望去尘,偶于别绪忆佳辰。
定逢雁影台关暮,剩得梨花破院春。
衰草未扳先堕泪,寒芦欲折暗伤神。
踏残轻雪金轮顶,应念南方多病人。

白话文翻译:

整日登高远望,眼前却是满目尘埃,偶然在离别的情绪中回忆起美好的时光。
想必将在雁阵飞过的傍晚来到台关,剩下的只有梨花在破败院落中绽放春色。
衰草尚未扳倒,泪水已然滑落,寒芦欲折,心中暗自伤神。
踏着残留的轻雪,来到金轮顶,应该想到南方有许多病人。

注释:

  1. 尽日:整天。
  2. 登高望去尘:登高远望,看到满目尘埃,象征对世事的感慨。
  3. 佳辰:美好的时光。
  4. 雁影:大雁的身影,常用来象征离愁别绪。
  5. 梨花破院春:破旧院落中的梨花,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旧日的回忆。
  6. 衰草、寒芦:衰败的草和寒冷的芦苇,暗示生命的无常与伤感。
  7. 金轮顶:可能指高山或高地,意指高处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今严,明代诗人,擅长写诗,尤其在抒情和描绘自然景观方面有独到之处。他的诗风婉约、细腻,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深受文人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九月九日重阳节,正值秋天,诗人约见友人于匡山,表达离别的情绪和对友人的送别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九日送见一诃衍入匡山》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思的作品。全诗以登高望远引入,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与感慨。开头“尽日登高望去尘”不仅描写了秋日的景象,更隐喻了诗人对世事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沉思。接下来的“偶于别绪忆佳辰”,则将离别的情感与美好时光的回忆交织在一起,体现了诗人的细腻情感。

在描写雁影和梨花时,诗人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巧妙结合,雁影象征着离愁,梨花则似乎在诉说着旧时春日的温暖与生机。此时,衰草和寒芦的出现则加重了整体的忧伤气氛,传达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最后一句“应念南方多病人”更是引人深思,诗人不仅关心友人,还关心那些在南方受病苦的人,表达了他的人道关怀与深切的同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深切关怀,令人感慨不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尽日登高望去尘:整日爬山远望,看到的却是满眼的尘埃,象征着对纷扰世界的无奈。
  2. 偶于别绪忆佳辰:在离别的情绪中,偶然想起往日的美好时光,表现了对过去的怀念。
  3. 定逢雁影台关暮:想必在傍晚时分,雁阵飞过台关,暗示未来的离别。
  4. 剩得梨花破院春:只剩下梨花在废弃院落中绽放春色,呈现出凋零与生机的对比。
  5. 衰草未扳先堕泪:衰败的草还未被扳倒,眼泪已经流下,表达了深切的悲伤。
  6. 寒芦欲折暗伤神:寒冷的芦苇即将折断,象征着心灵的脆弱与痛苦。
  7. 踏残轻雪金轮顶:在金轮顶踏着残雪,象征着高处的孤独与思考。
  8. 应念南方多病人:应当想到南方那些多病的人,表达了诗人对他人苦难的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雁影”比喻离愁。
  • 对仗:如“衰草未扳”和“寒芦欲折”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如“寒芦欲折”,赋予自然事物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离别的伤感,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世事的沉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雁影:象征离别,常用来表达思念之情。
  2. 梨花: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回忆。
  3. 衰草:象征生命的衰败与无常。
  4. 寒芦:象征心灵的脆弱与痛苦。
  5. 轻雪:象征纯洁与静谧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尽日登高望去尘”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忧伤
    • C. 愤怒
    • D. 无聊
  2. “衰草未扳先堕泪”中“衰草”象征什么?

    • A. 繁荣
    • B. 衰败
    • C. 希望
    • D. 快乐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人性的批判
    • B. 对离别的思考
    • C. 对战争的反思
    • D. 对爱情的歌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描写了高处的思考与感伤,但更着重于国事的忧虑。
  • 李白《静夜思》:侧重于思乡之情,情感更加直接而浓烈。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