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偈》
作者:司空图 〔唐代〕
人若憎时我亦憎,
逃名最要是无能。
后生乞汝残风月,
自作深林不语僧。
白话文翻译:
如果别人厌恶名利,我也会厌恶;
逃避名声最重要的是没有才能。
后辈向你乞求残存的风月,
你自己在深林中做一个默默无言的和尚。
注释:
- 憎:厌恶。
- 逃名:逃避名声。
- 无能:没有能力。
- 后生:后辈、年轻人。
- 残风月:残留的风景与月光,象征美好的事物。
- 深林:深山林中,暗指隐居。
- 不语僧:默不作声的和尚,体现出一种出世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空图,唐代诗人,字子云,号孤云,晚号谦斋,世称“司空子”。他的诗歌语言典雅,意象丰富,是山水田园诗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歌多表现隐逸生活,反映出对世俗的超脱与追求。
创作背景:
《偈》创作于唐代,正值封建社会盛行名利观念的时期。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名利的厌恶,体现了隐逸的生活理想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偈》以平实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厌恶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句“人若憎时我亦憎”直接表明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反感,这种共鸣感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真切。第二句“逃名最要是无能”则反映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思考,逃避名声并不是简单的消极,而是对自我修养的追求,强调了内在的能力和修养的重要性。
后两句“后生乞汝残风月,自作深林不语僧”则是对后辈的寄语,诗人希望年轻人能够珍惜残存的风月,保持内心的宁静,像隐居的僧人那样,心无杂念,追求内心的安宁。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名利的反思与拒绝,表现出诗人对传统隐士精神的认同和向往。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而有力,内容上深邃而富有哲理,既有个人的情感表达,也有对社会的批判,彰显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若憎时我亦憎:与众人同感,若世人厌恶时光流逝,诗人也随之厌恶。
- 逃名最要是无能:逃避名声的前提是缺乏能力,暗示出“无能”并不是逃避的理由。
- 后生乞汝残风月:年轻人向前辈求教残存的美好事物。
- 自作深林不语僧:在隐秘的山林中做一个沉默的僧人,表达出一种清静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憎时”和“逃名”形成对比,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隐喻:将“深林”与“僧”隐喻为一种理想的隐逸生活,表达对宁静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反思名利的价值,强调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体现了唐代文人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残风月:象征着过去美好的时光与景色,寓意珍惜生命中的美好事物。
- 深林:隐喻隐士生活的理想场所,代表一种远离世俗的心境。
- 不语僧:象征沉静、内敛的生活态度,体现出一种超脱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偈》中的“憎”字表示什么? A. 喜欢
B. 厌恶
C. 崇拜
D. 无所谓 -
“逃名最要是无能”中的“无能”指的是什么? A. 有才华
B. 没有能力
C. 不愿意
D. 自我修养 -
在这首诗中,后生向前辈乞求的是什么? A. 名声
B. 财富
C. 残风月
D. 权力
答案: 1.B 2.B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王维《山居秋暝》与《偈》都表达了隐逸与自然的主题,王维更注重山水的意境,而司空图则强调对名利的反思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唐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相关唐代文学研究论文和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