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同蔡起居偃松篇》

时间: 2025-01-19 18:52:02

清都众木总荣芬,传道孤松最出群。

名接天庭长景色,

气连宫阙借氛氲。

悬池的的停华露,偃盖重重拂瑞云。

不借流膏助仙鼎,愿将桢干捧明君。

莫比冥灵楚南树,

朽老江边代不闻。

意思解释

遥同蔡起居偃松篇

作者: 张说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清都众木总荣芬,
传道孤松最出群。
名接天庭长景色,
气连宫阙借氛氲。
悬池的的停华露,
偃盖重重拂瑞云。
不借流膏助仙鼎,
愿将桢干捧明君。
莫比冥灵楚南树,
朽老江边代不闻。

白话文翻译:

在清幽的山林中,各种树木都在争相吐露芬芳,
而那孤独的松树却显得格外出众。
它的名声传到天庭,永远保持着美丽的景色,
它的气息连同宫阙的云雾交融在一起。
在悬池边,露珠轻轻停留,
松枝重重地拂动着瑞云。
我不需要流膏来助力仙鼎,
只希望将这松树的枝干捧给明君。
不要和冥界那楚南的树相提并论,
那边的老树早已朽烂,世人却无人问津。

注释:

  • 清都: 指代清幽的地方,象征自然之美。
  • 荣芬: 指花木的香气。
  • 孤松: 指孤独的松树,象征高洁与独立。
  • 天庭: 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代表高雅。
  • 悬池: 指悬挂的池子,可能是指华丽的景象。
  • 流膏: 仙人用以炼丹的液体,象征神秘的力量。
  • 桢干: 指松树的树干,象征高洁的品格。
  • 冥灵: 指冥界的灵魂,暗喻无声无息的存在。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冥灵楚南树”可能指代楚国的灵魂与古老的树木,反映出诗人对孤独与高洁的松树的赞美,以及对世俗腐朽的批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说,唐代诗人,字公度,号逸人,擅长五言律诗及古体诗,诗风清新脱俗,常以山水、自然为题材。

创作背景:

本诗是张说应蔡起居之邀所作,表达了对高洁松树的赞美,借以寄托对明君的忠诚与愿望,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诗歌鉴赏:

《遥同蔡起居偃松篇》是一首以松树为主题的诗歌,诗中通过对松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与追求。开篇便描绘了清幽之地的景象,众多树木争相吐露芬芳,松树则以其独特的姿态脱颖而出,象征着孤独而高尚的品格。诗人通过“名接天庭长景色”,展现了松树的美丽与高贵,进一步引出与皇权的联系,表现出对理想政治的渴望。

“悬池的的停华露,偃盖重重拂瑞云”描绘了松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诗人希望将松树的精神捧给明君,以此表达对国家的忠诚与对理想君主的期待。

最后两句则对比了冥界的树木与松树的高洁,突出了松树的孤独与不被世俗所动摇,寓意深刻,给人以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都众木总荣芬: 描绘清幽环境中树木的繁盛,象征自然的美好。
  • 传道孤松最出群: 赞美孤松以其独特的姿态出众,强调其高洁。
  • 名接天庭长景色: 松树的名声传到天庭,象征其崇高的地位。
  • 气连宫阙借氛氲: 松树的气息与宫阙的氛围相连,表现出其非凡的气质。
  • 悬池的的停华露: 描绘悬池边的露珠,渲染环境的清新。
  • 偃盖重重拂瑞云: 松树的枝叶轻拂云彩,表现出松树的灵动。
  • 不借流膏助仙鼎: 表达诗人不依赖外力,愿意以松树的精神支持国家。
  • 愿将桢干捧明君: 诗人希望将松树的品德奉献给明君,表明忠诚。
  • 莫比冥灵楚南树: 不要与冥界的腐朽树木相提并论,强调松树的独特与高洁。
  • 朽老江边代不闻: 江边的老树早已腐朽,暗示世俗的无知与遗忘。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将松树与明君的联系,表达理想与忠诚。
  • 拟人: “轻拂瑞云”赋予松树以生动的形象。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工整,使其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中通过对松树的赞美,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向往与对理想政治的期待,反映出士人对国家与社会的关切,是对腐朽现实的深刻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树: 象征高洁、坚韧与独立。
  • 清都: 代表自然之美与宁静。
  • 宫阙: 暗示权力与理想政治。
  • 露珠: 表达清新与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孤松”象征什么? A. 高洁与独立
    B. 腐朽与衰老
    C. 普通与平凡
    答案: A

  2. “清都”指代什么样的环境? A. 烟雾弥漫
    B. 清幽自然
    C. 纷繁复杂
    答案: B

  3. 诗人希望将松树的品质奉献给谁? A. 明君
    B. 文人
    C. 普通百姓
    答案: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现对自然的赞美与对理想的追求,但侧重于高远的壮阔景象,与张说的孤独松树形成对比。
  • 杜甫的《望岳》:展现了对伟大山河的感慨,与《遥同蔡起居偃松篇》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