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时间: 2025-01-04 08:48:15意思解释
行路难
原文展示:
洞庭水上一株桐,经霜触浪困严风。
昔时抽心耀白日,今旦卧死黄沙中。
洛阳名工见咨嗟,一翦一刻作琵琶。
白璧规心学明月,珊瑚映面作风花。
帝王见赏不见忘,提携把握登建章。
掩抑摧藏张女弹,殷勤促柱楚明光。
年年月月对君子,遥遥夜夜宿未央。
未央采女弃鸣篪,争先拂拭生光仪。
茱萸锦衣玉作匣,安念昔日枯树枝。
不学衡山南岭桂,至今千年犹未知。
白话文翻译:
在洞庭湖上有一株梧桐,经历霜冻、波浪,遭遇严寒的风。
曾经的心灵闪耀着阳光,如今却躺在黄沙之中。
洛阳的名工见了都感叹,一刀一刻雕刻出琵琶。
用白璧作为心形,学习明月的光辉,
珊瑚映衬着脸庞,像风中的花朵。
帝王们赏识却不曾忘却,
提携着走上高阁。
掩抑和摧毁藏弹的女子,殷勤地扶持着楚明光。
年复一年,对君子,
遥遥夜夜在未央宫中宿住。
未央宫的采女抛弃了鸣篪,
争先恐后地拂拭着生光的仪容。
茱萸锦衣玉制成的匣子,
不再思念昔日枯树的枝干。
不学衡山南岭的桂树,
至今千年仍然无人知晓。
注释:
- 洞庭水:指洞庭湖,古时以其浩瀚的水面而闻名。
- 桐:梧桐树,古人认为其木材优质。
- 经霜触浪:经历了霜冻和波浪的折磨。
- 黄沙中:比喻困境或死亡的境地。
- 琵琶、白璧、明月、珊瑚、风花:这些意象象征着艺术、美好、光辉与珍贵。
典故解析:
- 未央宫:汉代的宫殿,象征着权力与繁华。
- 衡山桂:比喻优秀的事物,作者用来引出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均,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流畅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情冷暖,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行路难》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多有失落与无奈之感,诗中蕴含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行路难》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人事变迁,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开篇的“洞庭水上一株桐”便引入了一个孤独的意象,桐树经历风霜,却依然伫立,象征着诗人对理想的坚持。接下来,诗人以“昔时抽心耀白日,今旦卧死黄沙中”对比了过往的辉煌与如今的困境,表现出一种失落感。
中间部分提到洛阳名工与琵琶的雕刻,显示出艺术的价值与创作的艰辛,暗示了诗人对艺术的追求与赞美。接着“帝王见赏不见忘”揭示了权力与艺术的关系,表现了对当权者的期望与无奈。
最后的部分通过未央宫的意象,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个人命运的无常,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整首诗在对比与象征中,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在历史长河中个人命运的渺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洞庭水上一株桐:此句立刻呈现出孤独的意象,桐树在广阔的湖面上显得渺小。
- 经霜触浪困严风:描绘桐树所遭受的艰难环境,象征生活中的困境。
- 昔时抽心耀白日:过去的光辉岁月,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
- 今旦卧死黄沙中:象征死亡与无奈,表现了诗人的失落。
- 洛阳名工见咨嗟:提到工匠的叹息,代表对艺术创作的艰辛与追求。
- 一翦一刻作琵琶:说明艺术创作需要时间与精力,暗示其价值。
- 白璧规心学明月:用美好的事物比喻理想,表达对艺术的向往。
- 年年月月对君子:体现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与向往。
- 未央采女弃鸣篪:象征着对理想与美好的放弃。
- 不学衡山南岭桂:表达对优秀事物的渴望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璧规心”,用珍贵的白璧比喻心灵的纯洁。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命运的无常,以及对艺术与人性光辉的追求,展现了深邃的思考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桐树:象征坚韧与孤独。
- 琵琶:代表艺术的追求与价值。
- 未央宫:象征权力与繁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行路难》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吴均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洞庭水”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西湖
- B. 洞庭湖
- C. 黄河
- D. 长江
-
“昔时抽心耀白日”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自豪
- B. 失落
- C. 愤怒
- D. 喜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春望》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吴均的《行路难》与李白的《庐山谣》都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但吴均更侧重于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豪放。两者在风格上虽有差异,但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 诗词评论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吴均生平研究论文